武威祭孔全球連線
 |
9月28日紀念孔子誕辰2556周年活動。甘肅武威祭孔現場。 |
武威9月28日電(記者馬順龍)9月28日是孔子誕辰日。為了紀念這位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創始人,中央電視臺在武威文廟現場直播“2005全球聯合祭孔”武威分會場的活動。
今年是孔子誕辰2556年。“2005全球聯合祭孔”活動,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旅游局、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國際儒聯、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這次活動從29家孔廟中篩選確定上海、浙江衢州、云南建水、甘肅武威、山東曲阜、臺灣臺北、香港為國內同祭直播點;韓國漢城、日本足利、新加坡韭菜芭等地為海外祭孔直播點;美國紐約、德國科隆等地為現場連線報道。節目通過對全球各地祭孔儀式的報道,反映儒家文化在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不可替代的重要影響力,以增強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民族凝聚力。
今天上午在武威文廟舉行的祭孔活動,先由武威60多名孔氏后裔在大成殿前按照祖制拜祭孔子,之后由武威市領導及各界民眾進行公祭,并舉行祭孔大典禮樂和六佾樂舞表演。
甘肅武威文廟舉行祭孔活動成全球注目焦點
蘭州晚報
公祭現場
公祭現場
公祭現場
本報訊 昨日上午,“2005全球聯合祭孔”在國內上海、天津、浙江衢州、云南建水、甘肅武威、福建泉州及香港、臺北等地的孔廟以及國外韓國漢城、日本足利、新加坡、美國舊金山、德國科隆等地相繼拉開帷幕。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對這次全球聯合祭孔活動進行了直播。武威作為西北惟一的祭孔直播點,近十分鐘的節目使武威文廟成了世界華人關注的焦點。
十分鐘 武威文廟馳名中外
上午7時多,記者順武威文廟正門而入,蒙蒙細雨中,由香港孔教學院捐贈的孔子授課像巍然而立,狀元橋上人頭攢動,古松翠柏環抱的武威文廟擊鼓彈琴,抑揚頓挫,大成殿前三牲擺立、煙霧氤氳。觀禮臺上座無虛席,人們在古樂聲中靜靜地等待著祭祀大典的開始。
7時46分,武威文廟的祭孔活動正式開始,隨后,祭孔的畫面出現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直播節目中。浩浩蕩蕩的祭典隊伍通過狀元橋朝供奉著孔子像的大成殿進發。今年武威祭祀大典是按照清朝皇帝祭孔的議程進行的,祭祀的隊伍服飾非常講究,手執龍旗的八位旗手走在隊伍的最前面,然后是長號演奏員,中間手拿長翎的是舞蹈演員。隊伍的最后是皇帝、宰相和六部大臣。伴隨著威武雄壯的號角聲,皇帝和諸位大臣在大成殿前面向孔子敬香,并行三拜九叩大禮。隨后,由武威1000多名孔子后代中選出的近60名代表按照輩分大小依次站成四排,在武威孔子宗親會會長的帶領下進行家祭。在武威祭孔直播節目的最后,武威文廟祭孔中最精彩、最具特色的項目——孔子六藝樂舞演出的畫面出現在中央臺新聞頻道的直播節目中,“孔子六藝樂舞”分六個章節來表現孔子所倡導的“禮、樂、射、馭、書、數”六藝。在“樂”這一章中,身著長袖衣衫的女孩子如敦煌壁畫中的飛天般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動若天女下凡,靜若清泉流水,舞蹈中穿插的收袖及單手在背后甩袖的動作就是典型的西涼樂舞的風格。人們熟知的楊貴妃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在西涼樂舞的動作基礎上演繹而來的。這次表演的孔子六藝樂舞是根據當?
上午9點45分,中央電視臺對全球祭孔武威直播部分全部結束。共計10分鐘的時間里,全球華人不僅親眼目睹了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武威文廟的建筑群體,而且還領略了武威獨具特色的祭孔樂舞、歷史文化以及武威人淳樸好學的民風和學風。
緊密配合 直播順利完成
為了配合好中央電視臺這次武威文廟祭孔直播活動,武威市委、市政府制訂了詳細的活動實施方案。按照部署,從昨日上午6時到12時,通往武威文廟的各個路口實行交通管制;武威市武警支隊派出警力負責文廟門口的檢票及電視轉播車的安全保衛工作;武威市消防支隊也派出消防車隨時監控活動現場的消防狀況;威市電信、移動、供電公司則提前做好了通信及電力保障。
甘肅電視臺首次參加全球直播
在這次直播活動中,所有的直播設備和技術保障人員都是來自甘肅電視臺,為保證直播順利完成,甘肅電視臺派出了44名工作人員,不僅在現場布置了直播車,還使用了搖柄攝象機。有了他們的全力配合,3名中央電視臺的直播技術人員顯得格外輕松。按照現場總指揮的統一指揮,各個工作人員各負其責,每道程序都有條不紊。前后共計10分鐘的直播節目里,畫面和聲音始終保持清晰,沒有出現任何信號中斷和干擾的情況。據現場的甘肅電視臺負責人介紹,像這樣省內跨區域參與全球電視直播,甘肅電視臺還是頭一次,這也算是一次考驗。不過有了設備和人員的全面保障,當天的直播非常成功。
孔子后代細說武威歷史
據武威市孔子宗親會會長孔祥榮介紹,在明朝的時候,朱元璋曾經派軍隊來到武威,隊伍中就有兩名孔家的兄弟,他們來到武威后就在這里定居發展,于是,就有了武威這1000多名孔姓人。他們是孔子第71代到81代的后人。1945年,武威的孔子后代曾到武威文廟舉行過家祭,但當時參加的人數只有20余人。2002年他們孔氏宗親會集體贈作了“萬世師表”牌匾,現懸掛在大成殿前。今年的家祭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晚報記者王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