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路 突出特色 加快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7月18日至21日,副省長李膺深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7個鄉鎮、37個基層點調研,在重點工程現場和基層中小學、醫療衛生單位的走訪調研中,李膺強調,各級政府要轉變觀念,解放思想,創新方式,突出特色,圍繞結構調整和壯大畜牧業,強化項目帶動,做好“兩基”攻堅,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四天來,李膺深入基層,走村訪戶,做了大量的縣情了解和具體細致的調研工作。他先后冒雨察看了重點工程施工現場,對上磨、馬鹿、恭門、大陽、木河等鄉鎮的中小學教育現狀和醫療衛生狀況以及“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建設進行深入調研,并來到邊遠山區的37個基層點上實地察看,詢問有關情況,同時察看了馬鹿鄉的災情,慰問了寶瓶村的受災群眾,并對全縣的扶貧攻堅、整村推進和非公有制經濟現狀、民辦企業、退耕還林等情況進行了廣泛了解,掌握了具體翔實的第一手資料。
今年6月,省委將張家川縣確定為李膺的聯系點。在幾天的深入調研和現場察看過程中,李膺與市、縣領導一道進一步為張家川經濟社會發展理思路,找問題,尋求對策,圖謀發展,規劃近五年的發展目標,以圓滿完成2010年總體實現小康的任務。
李膺在調研中指出,市、縣、鄉各級領導要把工作重點下沉到村鎮基層;要把服務對象下沉到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上,要強化服務意識,把廣大群眾關心和亟待解決的熱點問題辦好。要精心編制好“十一五”規劃,制定好今后五年的發展目標,著力解決好張家川縣加快發展的問題。
李膺在聽取張家川縣的工作匯報后,深有感觸地說,張家川是少數民族地區,也是自己工作過的地方。作為民族縣,20年來,張家川各方面發展較快,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都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城鎮建設和基礎設施大為改觀。多年來,全縣始終堅定不移地走符合縣情發展的路子,使縣域經濟和社會事業步入新的發展時期。特別是保持了政治安定、宗教和順、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
李膺指出,張家川縣各項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張家川縣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能求實創新,團結一心,帶領廣大群眾苦干實干,也得益于能把國家、省、市的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就今后如何進一步加快發展,李膺強調,要抓好六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點,圍繞農民增收做文章。要做好產業結構調整,實施科技興農戰略,轉變觀念,創新思路,由自給型向效益型轉變。要強化特色農業的發展,按照產業化開發的新方式,完善“東牛西羊、東繁西育”和“一線三片”區域化布局及“抓基地、建小區、帶農戶”的大開發格局,實現畜牧業量的擴充和質的提升。要堅定不移地走群眾參與式整村推進扶貧攻堅的路子,盡快使個別貧困村鎮和弱勢群體走出困境,治窮致富。要抓緊勞務經濟不放松,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線,大力發展勞務輸出,強化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和智力開發,提升勞務輸出的經濟效益。二是要著力研究解決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在工業發展抓項目方面,要有大手筆和大作為,搶抓機遇,尋求突破口,下決心發展工業。同時,加大開放開發的力度,招商引資,聯合辦廠。特別要借助西部大開發和國家傾斜扶持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戰略機遇,著力做好“工業強縣”工作。三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項目帶動、項目促縣戰略,加大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的改善力度,抓住西部大開發和國家對西部增加投入的機遇,重點解決好關切群眾生產生活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特別做好當前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和人飲解困工程。四是要樹立科學發展觀,統籌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統籌城鄉經濟的發展。要抓好教育工作,爭取“十一五”實現“兩基”攻堅目標。五是要繼續突出民族地區的特色,要使畜牧業的傳統優勢發揮亮點作用,形成支柱產業,經濟比例要大幅提升。要使張家川流通領域特別是皮毛市場的特色得到進一步強化,政府要創造好環境,提供好政策。要以皮毛加工促進工業化進程,加大科技含量,形成規模優勢。六是要繼續保持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各宗教之間的團結以及宗教內部的團結,開創宗教和順、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市委副書記杜松奇主持匯報會并作講話。
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廣智,副市長張國華陪同調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