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近年來,通過大力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推動人口壓力向人力資源轉化,促進勞務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在實際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強化宣傳,營造發展勞務經濟的濃厚氛圍。針對回族群眾“守鄉戀土”意識強,不愿長期在外務工的實際,張家川縣大力宣傳勞務輸出,采取廣播電視、新聞媒體、舉辦墻報、散發傳單等多種宣傳方式,積極宣傳勞務經濟的重大意義、政策法規及務工信息,營造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的濃厚氛圍。
建立健全機構,加強組織領導。為了加強勞務輸出組織機構的建設,縣上成立了勞務輸出工作領導小組,在全縣15個鄉鎮成立了勞務工作站,建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勞務網絡。進一步充實和加強了勞務部門建設,將勞務辦由副科級級別提高到正科級建制,充實和加強了工作力量,提高了勞務輸轉能力,建立健全勞務工作的長效機制。
加大農民工培訓力度。堅持“先培訓,后輸出”的原則,按照“以輸出帶培訓,以培訓促輸出”的發展要求,依托縣就業培訓中心、縣職業技術培訓中心,多渠道籌措經費,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大力實施“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陽光工程”和農村科技入戶工程。積極探索農民工培訓的新途徑,進一步加強與用工單位的聯系協作。全面提高務工人員的職業技能,提升務工人員的綜合素質,促進務工人員由苦力型、數量型向技能型和質量型轉變。
拓展勞務基地,擴大勞務輸出規模。按照“開辟一個、建立一個、鞏固一個”的原則,堅持把擴大有組織輸轉規模作為發展勞務經濟的重中之重。按照“東進西出、拓展海外、回鄉創業、就地轉移”的勞務輸出思路,在鞏固和加強新疆、青海、寧夏、內蒙古等西部省區勞務基地的基礎上,搶抓東部地區民工短缺的有利時機,堅持把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作為勞務輸出的發展方向,有組織輸轉勞務人員的規模不斷擴大。
強化管理,加強服務。勞務經濟的發展,要求對勞務輸出管理和跟蹤服務必須及時到位。張家川縣充分發揮縣、鄉、村三級勞務機構的職能,對全縣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進行調查摸底,建立全縣富余勞動力資源庫。充分掌握勞動力資源的數量、技能及其流動情況,為科學合理地輸轉務工人員提供重要基礎。
改善環境,加大回引力度。務工人員在外如果積累了資本,學到了創業技能,就變成促進本縣發展的寶貴人才資源。近年來,張家川縣在外務工人員中,涌現出一部分創業能力強的成功務工人員,張家川縣加大回引力度,支持和鼓勵回鄉人員創辦就業型、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勞動力的就近轉移,最大限度地發揮勞務經濟的后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