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城鄉,到處都是一片繁忙景象,推土機、挖掘機、筑路機轟鳴,數千名干部群眾頭頂艷陽、腳踏熱土,揮動著鐵锨、鎬頭,挖山填溝,移動土方,用辛勤的汗水正鋪筑著一條條通向千家萬戶的小康之路。
多年來,張家川縣許多村莊不通公路,更談不上通油路,大多數鄉村道路都是雨天泥濘難行,晴天坑洼難走。新一屆縣委、縣政府把興修鄉村道路作為助農增收致富的項目來抓,將2007年確定為全縣農村公路建設年。為確保農村公路建設任務的全面完成,縣上主要領導親臨一線,幫助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和困難,并實行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路、交通局負責包片、工程技術人員包技術的四包責任制,從而形成了強大的群體合力和全縣上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良好氣氛。數據表明,今年全縣通村公路建設項目47條61.8公里,縣上自己安排通村公路45條182.98公里。至6月底,省市建設項目全部開工建設;縣上安排的通村公路已有39條開工建設,完成的有27條108.4公里,累計移動土石方38.3萬立方米,是近年來公路建設力度最大的一年。
公路通行狀況的改善,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過去,祖祖輩輩只能在土里刨食的農民,如今都有了“什么都敢種”的想法,已經無需擔心化肥運不進來或農產品爛在地里,快捷的運輸通道可以使農民的農產品在最短的時間內運往市場。
張川鎮劉家村的馬牛娃,家里飼養了3頭奶牛,由于過去該村通往城區的3公里道路為土路,下雨天難以在人們上班前將牛奶送進城,他的牛奶訂戶一直不穩定。去年縣鄉投資57萬元,劉家村連接縣城的道路得到了鋪砂硬化,老馬的牛奶訂戶猛增,今年年初他又買回了兩頭奶牛。不但老馬的奶牛增加了,目前,該村的蔬菜種植面積也比去年擴大了一倍,并建起日光溫室20座、塑料大棚50座。龍山鎮連柯村是張家川縣聞名遐邇的無公害蘋果種植村,果園面積達1260畝。但該村路況差,群眾出行極為不便,蘋果只能眼睜睜地爛在地里運不出去。去年以來,在縣、鄉、村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整合資金166.8萬元,先后建成連柯大橋、堤防工程,并拓寬整修了村路。當地果農形容說:“過去,新摘下來的蘋果運不出去,只能眼睜睜地爛在果園里;如今,鄉村公里修通到果園,外地客商能到果園談生意了。現在,我們很高興。”
路通了,城市和鄉村的距離也近了,也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資源的開發利用,進一步增強了城鎮對農村的影響力。特別是路通了,信息進來了,帶動了農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到城鎮務工和居住,加快了城鎮化進程。
目前,張家川縣鄉村道路建設工作正在向縱深開展,增收的道路將越修越寬、越修越長。
(馬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