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群眾渡過難關
——張家川縣災后重建工作側記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龍山鎮汪堡村,受“5·12”汶川地震的波及影響,全村375戶村民,有91戶人家的245間房屋直接倒塌,或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縫。面對被毀的家園,汪堡村村民不等不靠,一手抓農業生產、一手抓災后重建工作,全村整體搬遷重建工作全面鋪開。目前,在張家川,像汪堡村這樣逐步展開災后重建的村已達12個。
張家川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災后重建工作,抽調有關單位人員深入開展了重建維修評估,制定了實施方案,結合實際核定了建房補助標準,本著“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分步實施、生產有序”的原則,推進了災后重建工作。縣財政先后籌集資金150萬元用于重建工作,確保工程順利實施。為了盡快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縣抗震救災工作領導小組還建立了災后重建縣級領導責任制和縣直各單位、各部門幫建貧困村聯系責任制。即對全縣受災的15個鄉鎮,實行縣級領導干部包鄉鎮具體指導,縣直單位包村幫建、鄉鎮領導包片、縣鄉駐村干部包戶抓落實的工作責任制;同時,縣上還對幫建工作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時限要求,對每個重災家庭,各鄉鎮要組織鄉村干部,實行責任到人,限時幫建;縣上還嚴格要求各幫建單位和各部門要把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到每位領導干部;要與省、市幫扶單位積極聯系、銜接,爭取幫扶資金和一批幫扶項目;把災后重建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與幫助理清強鄉強村富民產業發展思路結合起來,與加強村級班子建設結合起來,確保災后重建工作的任務完成。
張家川各單位、各部門和各鄉鎮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安排部署,整合各類資金,用于災后重建工作,做到先急后緩,先重后輕。首先要解決“三無”人員、“三孤”人員和老弱病殘的受災戶住房問題,確保10月底以前讓群眾能順利入住,真正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給受災群眾。截至7月29日,已有189個村8664戶分散重建戶正在建設,有740戶1508間房屋正在維修,已完成369戶1013間房屋的修復工作。
日前,當筆者來到梁山鄉楊渠村受災村民李錦鋒家時,他指著新修建的磚瓦房說:“地震后,我家的房子全部坍塌,正當我為建房發愁時,鄉上給我送來了啟動資金,縣上幫建單位的領導和干部,鄉里的干部也來幫我拉磚,買水泥,真的感謝黨和政府,沒有忘記受災的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