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通村水泥路連接各家各戶,村民院落干凈整潔,村里文化站正在舉辦牛羊飼養新技術培訓,村代辦員為農民代辦各種惠農事務……這是張家川縣在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中實施“解民難、順民意、化民怨、幫民富、保民安”五項民心工程給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川王鄉馬達村帶來的新景象。
為了在鄉村開展“五項民心”工程,張家川縣在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中,通過廣泛調研,抓住人民關心關注和影響科學發展的熱點難點,使農民群眾得到了實惠。
“五項民心”工程是,一是解民難,全面推行代辦式便民服務活動?h里著眼于“打造服務型鄉鎮,培養服務型干部”,解決群眾“辦事難”的問題,因地制宜,建立健全了“三個一”工作機制,推行“三員”工作法,在村級設立代辦點,鄉鎮設立代辦辦公室,縣直相關部門設立辦理窗口,縣政府建立政務大廳;確定村干部為協理員,全面推行“代辦式”便民服務工作機制。全縣15個鄉鎮258個行政村共受理民政救濟、合作醫療報銷等事項7160項,受理6681項,辦結6578項。二是順民意,大力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清潔工程?h里籌措資金55萬元,為城區設立垃圾箱100多個,農村設立50個垃圾集中填埋點,300個垃圾收集池。縣城配備200名保潔員,鄉鎮配備49名保潔員,農村配備275名環保監督員,847名保潔員,28名清運員,組建了城鄉環境衛生清潔、管理隊伍。截至目前,全縣城鄉出動人力1萬余人次,機械785臺次,共清理垃圾556噸。三是化民怨,集中開展干部紀律作風整頓。在縣鄉開展了以“齊心正風鼓干勁,創新實干促發展”為主題的紀律整頓活動,采取媒體監督、責任追究、人大政協委員評議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強化干部教育管理,從嚴整肅干部工作紀律,促進了紀律作風的明顯轉變,增強了干部服務群眾、服務發展的自覺性。四是幫民富,扎實開展農民教育培訓活動。把農民教育培訓作為治縣之策,積極整合宣教、科技力量,在劉堡等三鄉鎮開展農民教育培訓試點,開設“六大課堂”(固定課堂、田間課堂、流動課堂、家庭課堂、實踐課堂、網絡課堂),采取“菜單式”培訓,對農民進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政策法治教育,科技知識教育,先進文化思想道德教育,試點鄉鎮、村共舉辦各類培訓班73期,培訓農民達到4300多人次,培訓內容涉及政策法規宣傳和蔬菜種植、畜牧養殖、沼氣使用等農業實用技術。使農民群眾的發展意識、科技意識、法制意識、市場意識和致富本領進一步增強,科學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時在全縣分東、中、西三片建成3個牛羊產業培訓基地,開展畜牧科技培訓24期2060余人;結合南山梁萬畝果園建設,由項目村分別培訓項目農戶3000余人;啟動實施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共培訓50個村群眾2000人。五是保民安,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活動?h鄉兩級干部深入基層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處,變上訪為下訪,合理解決群眾訴求,真心調處群眾矛盾,真情化解群眾積怨;顒娱_展以來,共排查矛盾糾紛440起,調處415起,調處成功率94.3%,為全縣跨越式科學發展營造了團結和諧穩定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