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特別是去今兩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委、縣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1135”區域發展戰略,完善發展思路,落實“依托天水、聯接平涼、融入關中、特色領先、乘勢發展”的區域發展戰略思路,聚全縣之力,以項目建設為中心,以整合資源經營城市為特色,多渠道籌措資金,全方位謀劃、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運作,拉開大框架,實現大手筆,在1311.8平方公里的阿陽大地上掀起一輪又一輪建設熱潮,描繪出一幅又一幅絢麗多彩的建設畫卷,項目建設遍地開花,民生問題迅速解決,旅游、畜牧、蔬菜、大麻、中藥材、優質馬鈴薯、勞務五大產業不斷壯大,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為基礎薄弱的民族貧困地區探索出了一種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實現以產業化推進城鄉一體、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科學發展、提速發展的全新發展模式。

初秋9月的張家川縣,田野泛綠,楊柳吐翠。走進張家川縣城,攪拌機轟鳴,腳手架林立,塔吊長臂不停地伸縮起落,總投資1.2204億元新建的新民小區廉價租住房建設項目、投資1262萬元的城區生活污水處理等一批重點項目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之中。

張家川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自然條件差,人地矛盾突出,資源匱乏,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縣域經濟總量小,發展基礎差,群眾生活水平低。張家川決策者們達成了這樣一個共識:只有跑項目、爭項目、立項目、上項目,張家川才有希望,張家川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張家川縣緊扣科學發展這一主題,按照圍繞把張家川縣建設成為中國西部清真食品城、隴東南畜牧大縣、天水市礦業基地、天水市特色旅游區“四大發展定位”,堅持“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民營路、建和諧縣”的基本方略和“發展高于一切、穩定壓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黨建保證一切”的基本理念,實施項目帶動、科教興縣和趕超發展戰略,做強草食畜牧業、礦產業、民族加工業、商貿旅游業四大產業,著力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工商經濟發展、城鎮綜合開發、社會事業發展上實現新的發展,強力推動全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為建設富裕和諧張家川奠定堅實的基礎。

強化項目支撐,堅定不移地實施項目拉動戰略,準確把握國家投資導向,上報并實施了一大批關乎民生的惠民項目和解決制約全縣發展的基礎性建設項目。2010年,全縣實施重點建設項目120個,總投資46.16億元,2010年計劃投資18.4億元,截至目前,已開工92項,其中:續建項目44項,新開工項目48項,已建成11項,開工率為76.7%,累計完成投資5.13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的28%。項目是拉動投資增長的“助推器”,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器”。大規模的項目建設,使張家川的面貌發生了一日千里的變化,一條條道路寬闊平坦,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地方工業逐步形成,旅游產業迅速興起,民生問題不斷改善,人民收入持續增加,全縣干部群眾臉上洋溢著幸福與自豪。

為了破解縣域經濟發展難題,實現科學發展。2010年,站在新的起點上,張家川縣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緊抓中央擴大內需的寶貴機遇,張家川縣充分發揚敢創、敢干、敢追、敢超的精神,完善大思路,拉開大框架,在廣泛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準確把握縣情,進一步確立了資源整合、產業帶動、區域突破的科學發展新思路。

千方百計抓項目。作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張家川縣委、縣政府在看到差距的同時,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立足于畜牧養殖有基礎,礦產資源有存量,旅游發展有特色和清真食品有市場這一比較優勢,抓項目,調結構,育產業。2009年共爭取各級各類項目138個,爭取國家和省上無償投資4.76億元,實施各類項目118項,完成投資12.3億元。充分發揮民族資源優勢,全方位推進招商引資,當年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3項,實施各類招商引資項目32項,實際引進資金5.36億元。今年1—6月份,全縣計劃實施的120項重點建設項目,已開工92項。全年計劃重點爭取的118個項目中,已下達投資計劃的21項,爭取到國家無償投資1.38億元。招商引資再創新高,上半年共簽約項目11個,簽約資金26億元,共實施各類招商引資項目18項,實際引進資金3.2億元,占市、縣引資任務5億元的64%。
集中精力解難題。交通不暢、融資困難、群眾“等、靠、要”、干部“庸、懶、散”是制約張家川發展的難題。為了破解交通“瓶頸”,張家川縣委、縣政府通過向國家部委和省市積極爭取,使天平鐵路過境張家川,并爭取麥積—張家川—莊浪二級路于今年開工建設,這兩項重大交通項目的實施,將使制約張家川發展的交通瓶頸基本破解,基礎條件逐步改善。針對融資難的問題,積極協調金融部門,融資扶持畜牧、礦產、民族加工和商貿流通四大產業,帶動了全縣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加。針對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的問題,把農民教育培訓作為治縣之策常抓不懈,農民的整體素質在不斷提高。針對干部“庸、懶、散”的現象,在全縣深入開展了“以齊心正風鼓干勁,創新實干促發展”為主題的治散、治懶、治庸紀律作風整頓活動,營造了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
整合資源建亮點。按照“川區抓蔬菜、淺山抓玉米、山區抓洋芋、高山抓藥材、東部抓大麻、西部抓果品”的思路,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建成了一批蔬菜、大麻、中藥材、優質馬鈴薯基地,實施了南山梁萬畝蘋果基地建設。緊緊抓住我縣被列為全省“肉牛產業大縣”的良好機遇,強力實施基礎母畜繁育、飼草料建設、疫病防控、集中育肥加工“四大工程”,堅持走“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品牌化提升”的路子,使畜牧業生產總量快速擴張,質量明顯提高,效益不斷增加。特別是今年以來,整合各類資金,啟動實施了“一區三園五帶”和畜牧產業園區建設,進一步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全面配套加快三大工業園區建設步伐,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的聚集效應,建立了全縣工業發展的良好平臺。
傾心盡力惠民生。高度重視教育、衛生、社保、民政、扶貧等民生工作。大力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教育質量不斷提高,高考上線人數逐年增加,完成了縣一中新校區、縣職中教育樓、縣三中綜合樓等重點建設項目。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連續三年保持全員參合,在全市率先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報銷工作,城鄉醫療衛生急救網絡實現全覆蓋。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公共衛生得到加強。在全省率先為宗教職業人員發放了生活補助費。不斷完善綜合治理人口問題機制,實現了省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縣計生業務樓和15個標準化計生服務所建設全面完成,計劃生育基層基礎工作得到加強。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廣播電視“村村通”和光纖二期改造等工程投入使用,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特別是去年后半年,結合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在全縣開展了“代辦式”便民服務活動,集中受理民政救濟、計劃生育審批、合作醫療報銷、戶籍登記等事項,解決了群眾辦事難的問題。
打黑除惡樹正氣。為了徹底鏟除影響全縣科學發展的城區倒賣土地和農村非法圈占宅基地、城區建設及管理秩序混亂、非法聚眾鬧事干擾行政司法等三大頑癥,徹底整肅行政及司法秩序,營造全縣加快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在全縣開展了以“打黑除惡樹正氣,營造發展大環境”為重點的五項專項治理行動,嚴厲開展了干部違法違紀行為清理清查處理、城區非法買賣土地和農村非法占有宅基地行為清查處理、城區建設管理和環境綜合治理、打擊非法聚眾鬧事和干擾行政執法行為、政法隊伍執法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為推動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實現社會長治久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思路就是出路,只有好的思路,才有大的發展。如今的阿陽大地,項目建設如火如荼,社會事業蒸蒸日上,處處迸發著大建設、大發展的新氣息。
為了有效保證重大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張家川縣嚴格實行按照縣級領導包抓項目責任制要求落實到縣四大組織領導身上,做到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個責任單位、一個責任人、一套辦法、一套考核機制。加大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工程質量終身負責制的落實,規范程序,科學操作,努力提高項目的成功率、資金的到位率。嚴格按照項目建設基本程序,全面落實項目管理制度,確保建設效益。制定項目建設獎罰辦法,對項目爭取和建設中有突出貢獻的人員給予相應的獎勵;對無所作為或造成重大失誤的人員,給予處罰。形成了千方百計爭項目、千辛萬苦跑項目、竭盡全力管項目、人人參與建項目的良好格局。

縣委書記劉長江有感觸地說:“跑項目、建項目,推動經濟快速增長,最關鍵的因素在于人,主要是要有一個堅持原則、互讓互諒、求同存異、善于工作、敢于吃苦的好班子;要有一支勇于承擔責任能干事、會干事的干部隊伍;要有一大批渴望富裕、支持發展、顧全大局、勇于犧牲自身利益的好群眾;還要建設一個讓外商投資放心、干事舒心、扎根安心的好環境”。
項目推進,關鍵在人,關鍵在機制。張家川縣通過開展科學發展觀和“作風建設年”活動,強化領導干部政策意識、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公正意識和效率意識,更新觀念,轉變作風,不斷增強干部吸引力、凝聚力和競爭力。
駿馬馳騁,志在千里。沐浴著科學發展的明媚春光,張家川縣項目建設揚鞭奮蹄,勤勞樸實的張家川33萬回漢人民正在萬眾同心,用智慧和汗水譜寫著項目建設的新樂章,一個充滿活力、富裕文明、和諧繁榮的張家川新正在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