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察縣體育活動中心)
5月18日,市政協主席宋敬國一行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全面視察文化旅游工作。宋敬國強調,張家川縣要逐步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民間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旅游業投資和運營格局,以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自然風光及區域優勢為依托,打造特色旅游產品,全面開發特色文化旅游。

視察馬鹿鄉長寧農家樂度假小區
這次視察是結合市政協今年的五大重點調研視察課題開展的。市政協副主席白朝德、王欽錫、安志宏、楊發元、何道華、雷傳昌、白曉玲、竇正安、李升平及部分政協常委、委員,在張家川縣副縣長馬玉鳳,縣政協副主席馬中華、馬威、王存珠的陪同下,先后視察了縣體育活動中心、宣化岡拱北、馬家塬戰國古墓葬群、馬鹿鄉寺灣景區及長寧農家樂旅游度假小區。

視察寺灣風景區建設工作
宋敬國一行興致勃勃的視察了寺灣風景區和長寧農家樂旅游度假小區。山巒疊翠,水碧林郁的景區中,“清、秀、峻、險”相映成趣的風景令視察組嘖嘖稱嘆。視察組認為,寺灣風景區的開發潛力巨大,因此開發要立足長遠,注重提升寺灣景區的品味,高起點、高標準、高規格的打造精品自然風景區。在配套設施齊全,接待環境優美的長寧度假小區,視察組對小區大打農家樂品牌,運用回族刺繡、剪紙等多種文化元素營造農家樂氛圍的做法表示贊許。

視察組在宣化岡拱北聽取相關介紹
五月的宣化岡拱北鳥語花香,綠意盎然。青松翠柏之中,視察組成員滿懷敬慕之情地從經亭禮拜殿到觀光門樓,逐一領略了每一個建筑物的風采,聆聽了它們背后的故事。在觀光樓,視察組成員更是長時間駐足瀏覽了各種珍貴的文獻資料,對宣化岡拱北的悠久歷史做了一次全面而詳細的了解。面對管理到位、主體建筑齊全、結構搭配合理、色彩裝飾莊重、廂廊道路縱橫交錯的宣化岡古建筑群,視察組認為,宣化岡拱北的民族文化底蘊強,充滿光明和生氣的發展前景勢必對推動張家川文化旅游業發展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視察馬鹿鄉長寧農家樂度假小區家庭旅館

在下午召開的視察張家川文化旅游工作座談會上,宋敬國說,張家川縣近幾年來,尤其是最近一兩年里面,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城鄉面貌變化顯著,城市建設有氣勢,令人刮目相看。

宋敬國指出,張家川縣旅游業進步比較大,加快開發特色文化旅游業取得了一定成效,旅游業的經濟效益初步顯現,這與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有直接關系。但是,面對豐富而特色鮮明的旅游資源,張家川文化旅游發展僅僅只是開始。

就如何破解阻礙張家川文化旅游事業發展的難題,宋敬國提了四點建議。一是要強化政府的引導作用。在全縣形成共推旅游業發展的合力。雖然張家川縣委、縣政府已經充分認識到了發展旅游業的重要性,但是決心還不夠大,力度還不夠強,全縣上下還沒有形成共推旅游業發展的合力。張家川縣應該把握優質資源發展旅游業,使其成為吸引外地客商來張家川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二是要加大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建設。逐步改善景區道路、標識、接待功能等條件。建設多元投資、融資的體制,在稅收、土地、產業扶持方面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全民參與旅游業的發展。逐步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民間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旅游業投資和運營格局,解決旅游發展資金缺乏和開發單一的問題。三是要突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文化旅游精品產業。注意整理和發掘少數民族文化,利用特色文化旅游產品增強張家川縣旅游業的吸引力。通過整合資源,形成較為完整的,能夠可持續發展的旅游體系,大打民族旅游、人文旅游和自然風景旅游三大品牌,充分開發馬家塬文化、關山風景區等資源,爭取將張家川旅游資源納入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大旅游格局,實現與陜西、平涼旅游線路的對接與延伸,促進民族縣旅游業的發展。四是要加強宣傳推進。努力克服交通不便、地域偏僻等困難,利用多種形式、各種機會,在宣傳推介上形成強大攻勢,積極推動張家川縣旅游業發展。

市政協副主席李升平分析了當前天水市旅游業面臨的國內以及省內、市內的各種機遇,并指出張家川縣旅游業發展面臨黃金機遇期。他說,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多新的理念,意義非常重大,張家川縣打造旅游產業品牌的意義在于創新了張家川發展的思路,轉變了觀念,開拓了視野,增加了自信。

李升平強調,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堅韌不拔抓旅游發展。學習先進,大力發展發展民族特色文化產業,是張家川在“十二五”發展新一輪競爭中必須做到的一點,全縣上下要在現有基礎上更加努力,積極推動全縣文化旅游工作上水平。

與會市政協常委、委員就如何推動張家川文化旅游工作進行了發言。市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主任吳歡正認為,張家川文化旅游業正處在打基礎、上水平的階段,景區配套設施檔次較低,景區開發還未形成規;。建議從軟硬件建設入手,利用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著重突出民族特色,抓出品牌效應,促進張家川文化旅游業健康快速發展。市政協委員、市旅游局副局長王元成認為豐富的歷史遺跡,獨特的自然風貌造為張家川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基礎,建議從“食、住、行、游、購、娛”六點出發,做大做強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縣委書記劉長江在座談會上首先代表縣四大組織向市政協各位領導和委員的到來表示了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他談到,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近六十年來,在中央、省、市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特別是在人民政協的親切關懷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十一五”以來,張家川的發展步入了快車道。
劉長江說,從前年開始,全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安排,堅持多做打基礎、利長遠、增后勁的事,擅做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事,肯做還舊賬、化矛盾、解難題的事,為全縣經濟社會在“十二五”時期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政策基礎、項目基礎、干部和群眾基礎。
第一,張家川全縣上下思想認識高度統一,跨越式科學發展的思路更加明晰。從前年開始,縣委在全縣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集中全縣各方面的智慧,提出了今后“十二五”時期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奮斗目標和重要措施。這些思路、目標和措施,經過縣委十一屆六次、七次、八次全委(擴大)會,特別是今年全縣“兩會”和“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已經成為全縣各級黨政組織、廣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形成了一致的認識與步調。全縣四大班子精誠團結,黨員群眾干部齊心協力,共同落實的局面已經形成,加快發展的思路更加清晰,這使我們今后加快發展有了非常好的思想基礎。
第二,中央、省、市加快發展張家川的政策相繼出臺,支持張家川跨越式發展的政策更加有力。去年在市委、市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天水市出臺了《加快張家川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這是天水市建市以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建縣以來的第一次。這個《意見》的出臺對全縣人民在精神上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在政策上是一個有力的支持、在工作上是一個科學的指導。這為我們加快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據。同時最近經省、市多方協調,省上主要領導同意,省政府即將出臺《加快張家川發展的意見》,這給全縣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巨大的政策空間,這些政策的落實將使張家川進一步跨入科學發展的快車道。
第三,項目爭取的空間和渠道不斷的擴展,加快發展的項目支撐更加有效。去年以來全縣先后爭取到莊天二級路、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項目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縣以及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項目縣,僅這四個項目,使國家財政投入凈增一億元以上,使張家川爭取政策的空間更加擴展,項目渠道更加增多。同時縣委根據張家川的縣情實際,論證提出了農業的“三區三園五帶”、工業的“雙五工程”、城市建設的“十大工程”、城區優質教育提升的“8+2工程”以及恭門鎮城鄉一體化的“八大工程”和龍山鎮振興的“十二大工程”。這些工程的實施,特別是工業“雙五項目”的實施,將有力增強張家川發展的后勁,為跨越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第四,全縣三支隊伍的建設成效明顯,加快發展的活力更加強大。縣委根據回族自治縣的實際,提出了要加強黨員隊伍、干部隊伍、宗教人士隊伍的三支隊伍建設意見。通過創先爭優活動,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更加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更加明顯。特別是加強了民族宗教工作,在全省率先發放了宗教人士的補貼,組織宗教人士外出考察,深入開展“三聯三引三助”活動,宗教人士在促發展、保穩定中發揮了獨特作用。目前形成了三支隊伍擰成一股繩,合力促進張家川發展的大好局面。
第五,全縣人民盼發展、想發展,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進步的良好局面更加美好。去年以來,全縣深入開展了五項民心工程和“三聯三引三助”等活動,使全縣干部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鼓。人民群眾想發展、盼發展、支持發展的愿望和勁頭有了明顯的加強,全縣出現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良好局面。
劉長江說,在張家川發展的黃金期,市政協前來視察工作,我們將虛心的聽取各位委員的意見和建議,認真研究提出的好思路、好建議、好想法,使它們在張家川大地上紛紛得以實踐,助推張家川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他最后表示,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有市政協各位委員對張家川的傾心關愛、大力支持和科學的指導,張家川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縣委副書記、縣長馬中奇向視察組全面匯報了張家川縣文化旅游工作情況。他談到,近年來,張家川縣始終堅持把文化旅游業發展作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堅持“突出特色,強化宣傳,規劃先行,有序開發”的原則,突出重點使文化事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加強管理使文物保護工作順利推進,科學規劃使旅游產業開發有序開展。

就今后的工作打算,馬中奇講了五點意見。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努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繼續加大群眾自覺保護文化遺產的教育力度,增強群眾文物保護意識和旅游環保意識,為大力開展文物保護和旅游管理工作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二是堅持發展抓項目不動搖,夯實文化文物基礎設施建設。緊扣國家加大對文化事業投資和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機遇,著眼長遠,超前謀劃,深入調研論證,積極爭取馬家塬遺址公園、云鳳山風景名勝區等重點項目,努力改善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強隊伍建設,努力創作民族藝術精品。加強文化藝術人才培養,充分發揮縣民族藝術團的作用,以創新為不竭動力打造藝術精品,加快建設“回鄉風情園”,不斷豐富全縣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強化責任落實,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堅持館藏文物與野外文物并重齊抓,繼續把馬家塬遺址的保護做為全縣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確保遺址安全。五是創新文化旅游機制,提升文化旅游開發水平。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學習借鑒外地先進經驗和做法,成立張家川縣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組建旅游開發實體,充分抓住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有利機遇,連接平涼,融入關中—天水經濟區大旅游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