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槽溝草原是那么寂靜,除了風過樹林的聲音,便是永不止息的牛鈴聲了。
人們習慣上把張家川縣東部林緣區稱為關山草原,可是張家川人卻有著更為具體的叫法:石槽溝。緊接石槽溝的,是萬樹谷。它們共同組成了張家川縣馬鹿鄉一帶的關山草原,這一帶森林茂密,雨水充沛,草地廣闊,自古就是天然牧場,相傳秦的開國先祖非子曾在此一帶養馬,馬大蕃息,因而獲得周王封邑。
置身寧靜的關山草原,仿佛時光倒流,又回到了那個以畜牧為業的遠去的時代。歲月發生了多少變化,可是關山草原的豐茂沒變,關山人善畜牧的傳統沒變。近年來,馬鹿鄉積極響應“建設畜牧大縣”的號召,發揮區位優勢和這里的人們精于畜牧的傳統,把發展畜牧業作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重點,宣傳畜牧業發展的優惠政策,鼓勵群眾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全鄉3014戶共13353口人,牛存欄21060頭,羊存欄12740只,馬存欄2181匹,全鄉牧業產值一千萬元,人均牧業收入860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0%。
當記者在馬鹿鄉鄉政府做完畜牧業發展的采訪后,就想到養殖大戶看看,并拍照。接受采訪的馬鹿鄉黨委書記毛金來、馬鹿鄉鄉長李翊軍說:“在養殖戶家里是看不到牛的,馬和羊倒能看得到。”
“那是為什么?”
“這里的牛群是放養的,一年四季,不,最少八、九個月是在草場里過的。”
“晚上也不回來?”
“從不回來,除非草場天冷結冰,牛才回來。等到春天草長時又放回草場。為什么說張家川的牛肉好,可能就是這原因,吃的是鮮草,一年四季在野外跑個不停。”
于是為了拍養殖業的照片,我們來到了石槽溝草原。
微風輕送,牛鈴聲聲,尋聲張望,在抹抹綠樹間,能看見牛們碩大沉靜的身影。它們是草原的象征,是農家生活的希望。記者手執相機,向樹林中的牛們沖去。
“等等。”同行的花園村支書王三信說,“林子里不好照相,不如你等著,我們將牛趕到開闊處吧。”
一聲聲吆喝在蒼茫間回蕩,一聲聲牛鈴聲由遠及近,牛們便來聚集到空曠的牧地。
拍完照,記者和幾位牧民攀談起來,知道他們都是花園村的養牛戶。他們一個個都不善言談,如同眼前的關山草原。一位叫汪春林的牧民告訴記者,他家5口人,有9頭牛,前段時間,他的一雙兒女開學前,他剛賣了一頭牛,得了3000多元。家里吃飯靠地,居家過日子就靠牛了,新裝修了房子,添了新家具,日子還過得去。
他和許多關山的農民懷著同樣的心思,就是養更多的牛,日子越過越好。
揮手作別關山,作別牧人和牛群,我們心里祝福他們,他們夢想一定會早日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