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切關懷 科學指導
——市委書記馬世忠赴張家川縣調研紀實

初春的阿陽大地,處處呈現出新一輪加快發展的滾滾熱潮。
正值全縣上下認真學習貫徹今年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揚帆起航開好局,攻堅克難譜新篇的關鍵時期,帶著市委、市政府的深切關懷,2月13日,市委書記馬世忠,市委副書記、市政協主席楊維俊,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蔣曉強,副市長王鈞一行在張家川縣委書記劉長江,縣委副書記、人大主任李肖鋒,縣委副書記、縣長馬中奇,縣政協主席關春生等的陪同下,先后深入到張家川縣中部工業園區、回鄉風情園一期工程建設工地和縣第一人民醫院、阿陽中學、新民小區廉租房、鑫達礦業公司、恭門鎮付川村新農村、張家川縣西大寺,就張家川縣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察看和詳細了解。馬世忠在調研時強調,要充分發揮縣域資源優勢,利用國家、省市扶持民族地區發展的各類優惠政策,全力做好項目建設、民生改善、基層黨建、民族宗教等各項工作,切實走出一條適合民族地區的脫貧致富之路,努力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建成為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民族示范縣。

到工業園區,馬世忠看產品,問情況,對張家川縣工業園區建設寄予殷切期望
加快民族工業發展是馬世忠一行此次調研的一個重點。
張家川縣中部工業園區是張家川縣委、縣政府以建設“中國西部清真食品城”為目標定位而建設的清真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園區,也是縣委、縣政府為推進“工業強縣”戰略而搭建的招商引資平臺。

在園區建明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馬世忠一行深入企業生產車間,與企業負責人親切交談,從原料的購進、產品的深加工、發展規模等方面詳細詢問企業生產經營狀況,馬世忠對張家川縣發揮民族地區優勢,建設“中國西部清真食品城”的做法給予了肯定,同時指出,要不斷擴大企業生產規模,大力發展民營企業。在聽取園區下一步建設發展規劃后,馬世忠建議,在下一步的園區建設工作中,要積極利用回鄉大會等招商平臺,大力引進適合園區發展特色的大項目、好項目,壯大園區發展實力;要注重園區產業之間的銜接配套,創建“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延伸產業鏈條,形成園區發展的合力,努力將“清真食品城”這一品牌做大做強。

在太極集團阿膠生產線,馬世忠一行詳細了解了項目建設及產品生產銷售情況。“生產引用的水質怎么樣?”馬世忠親切地詢問道。“引用的是東峽水庫的水,沒有問題。”集團負責人如實回答。“生產的阿膠保健食品有哪些?”馬世忠緊跟著問道。“有阿膠粉、即食阿膠、阿膠棗等。”負責人應聲回答。“年銷量怎樣?收益如何?”馬世忠關切的問道。“年生產阿膠900噸、鹿角膠50噸、阿膠口服液750萬支,年產值5億元,年利稅2000萬元。”負責人自信的說。馬世忠順手拿起一塊阿膠語重心長地說,阿膠在全國很暢銷,也很受消費者青睞,目前阿膠生產銷量最好的是山東阿膠,要借鑒先進經驗,不斷引進優質驢種,建立自己的養殖基地,切實把養殖業搞好做大,在生產阿膠的基礎上,帶動養殖業的茁壯發展。在產品商標上做文章,牢固樹立商標品牌意識,全新打造企業商標,設計具有民族地區特色的產品標識,盡快申請注冊產品商標,擴大產品對外市場份額和企業整體競爭力。

到回鄉風情園建設工地,馬世忠聽規劃,問進度,對進一步打造民族特色縣城、提升縣城品味提出明確要求
回鄉風情園位于縣城西端,是張家川縣打造民族特色縣城、提升縣城品位的重大項目之一,也是今年城鎮建設“雙十工程”之一。該項目總占地18.6萬平方米,概算總投資1.5億元。在認真察看和詳細了解了回鄉風情園項目規劃、建設等相關情況后,馬世忠說,要發揮民族地區文化特色,把回鄉風情園精心打造成為民族的風情園、歷史的文化園、休閑的娛樂園、旅游的觀光園,讓老百姓在休閑娛樂觀光中感受新生活帶來的喜悅。在回鄉風情園的建設中,馬世忠要求,一定要結合實際,科學布局各功能區。在突出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時,注重“造法自然”,處理好回鄉風情園與縣城之間的有機聯接,使回鄉風情園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服務于回漢人民。“人氣”是風情園的“生命力”,要充分利用回族善于經商的優勢,給回鄉風情園不斷聚“人氣”。切實解決交通不便的難題,為風情園的發展提供便捷服務。

在縣城西大寺,馬世忠問情況,講政策,對努力創建“兩個共同”示范縣提出明確要求
馬世忠十分關心張家川縣的民族宗教工作。調研中,馬世忠走進張家川縣城西大寺,與寺管會班子親切交談,了解宗教政策落實、宗教活動開展和宗教事務管理等方面的情況。當得知張家川縣開展“三聯三引三助”活動,形成各級黨員干部、寺管班子、宗教人士共促發展、共保穩定的合力后,馬世忠對此表示贊賞。并囑咐在場的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人及寺管會班子要進一步結合全縣發展實際,廣泛深入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努力創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把張家川建設成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示范縣。

在付川新農村,馬世忠察民情,聽民意,對改善回漢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再三叮嚀
加快張家川脫貧致富步伐是馬世忠最牽掛的事。
恭門鎮付川村充分利用天平鐵路過境的有利時機,整合天平鐵路搬遷、異地搬遷和危舊房改造等項目,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建設新農村兩處,總投資1834萬元,建筑面積33080平方米,安置農戶147戶。建成集辦公、代辦服務、衛生所、農家書屋、農家超市、幼兒園為一體的村級服務活動中心一處,總投資70萬元,建筑面積803平方米。馬世忠一行仔細察看了該村建設及群眾入住情況。馬世忠強調,新農村建設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既要講究舒適實用,更要力求美觀大方,既要配套完善村內基礎設施,更要注重村內美化、綠化、亮化工作。同時,要將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點放在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民收入上,大力扶持培育一批助農增收的主導產業,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要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養新型農民,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馬世忠在充分肯定張家川縣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的同時強調,張家川作為民族自治縣,目前雖然發展基礎較弱,但從長遠看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在今后的工作中,全縣上下一定要立足縣情實際,正視發展差距,搶抓政策機遇,發揮草食畜牧業、礦產業、民族加工業、商貿旅游業等比較優勢,打好民族地區這張牌,著力在加快農業農村經濟、培育壯大工商經濟、改善城鄉基礎設施條件、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切實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爭取項目,強化措施,狠抓落實,以扎實有效的工作成績全力推動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

一番番話語、一聲聲叮嚀,溫暖著張家川縣33萬回漢人民的心窩。
馬世忠一行來張家川調研工作的喜訊在全縣廣大黨員干部、人民群眾中迅速傳播開來,引起熱烈反響。回漢群眾一致認為,馬世忠親臨張家川調研工作,這充分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對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關懷,是對全縣廣大回漢干部和人民群眾極大的鼓舞和鞭策。
縣委書記劉長江表示,全縣上下一定要深刻認識市委、市政府對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一定要深刻理解馬世忠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諄諄教誨,一定要全面貫徹落實馬世忠重要指示精神,將市委、市政府的親切關懷和巨大鼓舞化作無窮的力量,堅持“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富民路、建和諧縣”的基本方略和“發展高于一切,穩定壓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黨建保證一切”的基本理念,倍加珍惜歷史機遇,奮力實施項目帶動、科教興縣、趕超發展三大戰略,做強草食畜牧業、礦產業、民族加工業、商貿旅游業四大產業,努力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工商經濟發展、城鎮綜合開發、社會事業發展上實現新的突破,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新張家川而努力奮斗。
阿陽大地,春潮涌動。勤勞樸實的33萬回漢人民正沐浴著黨的陽光雨露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