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資金 整村推進 連片開發 共奔小康
---張家川六項措施強力推進扶貧開發進程

張家川縣搶抓自治縣60周年縣慶,省、市支持加快全縣發展的優惠政策和全省“兩個共同”示范縣建設、國家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的良好機遇,以“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為契機,不斷創新和完善扶貧開發工作思路,強力推進扶貧政策落實,開創了扶貧開發工作的新局面。
實施投入性扶貧,基礎條件明顯改善。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不斷擴大有效投入,大力改進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實施了渠子梁、劉堡梁安全飲水等一批水利骨干項目,解決了11個鄉鎮95村8.28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建設與整治力度,全縣梯田化率達到76.4%。完成了37條160公里通鄉油路、160條366公里通達公路、166條225公里通暢工程,積極實施小巷道硬化和農田道路建設工程。有效解決了貧困村群眾行路難、飲水難等問題。

實施產業化扶貧,特色產業培育顯著。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解決貧困人口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斷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著力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優勢產業。規劃并實施了“三區三園五帶”建設工程,馬鈴薯、中藥材、大麻等特色優勢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11年底,畜牧產值達1.96億元,人均牧業收入760元。連續兩年榮獲“全省牛羊產業大縣建設先進縣”稱號,“張家川紅花!鞭r產品地理標志作為品牌通過農業部評審。伊味思系列清真產品和建明清真調味品等民族特色優勢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在特色產業帶動下,縣域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實施開發式扶貧,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整合各類培訓資金,加大貧困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力度,積極開展對貧困農戶的定向培訓和創業培訓。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形成了“伊香拉面師”、“伊香烹飪師”、“伊民電焊工”等特色勞務品牌,清真餐飲服務業遍布全國各大城市,勞務收入逐年增加。積極聯系,妥善組織,跨省安置受災群眾498戶2138人。
圍繞保民生扶貧,公共服務明顯提升。始終把發展農村經濟與改善農村民生結合起來,以解決農民群眾關心關注的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問題為重點,堅持興辦關系民生的惠民實事,有效解決了農民群眾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就業難等民生問題,逐步建立起符合實際、覆蓋城鄉、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改革發展的更多成果惠及于貧困群眾。
凝聚社會力扶貧,全民參與氛圍濃厚。不斷加強對社會幫扶工作的組織領導,認真落實工作責任制,形成了以天津市為主的東西對口幫扶,以國家煤炭地質總局為主的中央國家機關定點幫扶,以省、市、縣各級黨政機關(單位)為主的定點幫扶,以社會各界慈善機構、社會團體和個人為主的愛心幫扶,全縣扶貧開發工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工作格局。
幫聯村戶真扶貧,四級互動加快進程。把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起來,以全縣255個行政村為重點,省市縣鄉2800余名干部聯系10897戶特困戶示范戶、重點戶,構筑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育強清真餐飲服務業、牛羊規模養殖業和皮毛加工販運業這三大富民產業,捐款捐物達100余萬元,開展各類培訓10萬余人,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