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同時吹響了民族工作闊步邁進的時代新號角。改革開放的30年,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快速發展、經濟社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30年,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更加鞏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累累碩果的30年,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強、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30年。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是黨的民族政策的巨大成功,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生動寫照。
自開展全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示范縣建設工作以來,張家川縣委、縣政府按照黨政主導、部門聯動、群眾參與、社會共建原則,迅速行動,精心部署,突出特色,狠抓落實,有力地推動了全縣“兩個共同”示范縣建設工作順利開展。從即日起特推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建設“兩個共同”示范縣》系列報道,以饗讀者。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建設“兩個共同”示范縣系列報道之五
民族團結共同發展 創先爭優構建和諧
張家川以創先爭優活動推動民族地區團結穩定
創先爭優活動開展以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地區工作主題,找準創先爭優活動與維護民族地區團結穩定的結合點,抓基層、打基礎,解民難、促穩定。著力提高服務大局、服務發展、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維護穩定的能力,努力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有力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民族團結穩定的思想基礎。以建設全國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示范縣為目標,始終把民族團結穩定發展擺在突出位置。一是以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活動為契機,深入開展“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和“四個維護”教育活動,大力宣傳宗教界人士在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和諧社會建設、支持配合全縣中心工作、矛盾糾紛化解中特殊重要的教育引導和橋梁樞紐作用,營造各民族團結穩定的良好氛圍。二是開展“政策法規進寺院、宗教知識進支部”活動,教育引導宗教人士學習政策法規知識,進一步提高宗教界人士的政策水平,切實協助村干部宣傳政策、教育群眾、凝聚人心。黨支部和黨員帶頭學習民族宗教政策,掌握民族風俗習慣,提高支部開展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和識別防止宗教滲透的本領。廣大宗教界人士積極教育引導信教群眾樹立“伊斯蘭是和平的宗教,古蘭經是倡導和平的經典,穆斯林是維護和平的衛士”的意識,自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永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縣的榮譽。三是開展“四個講清”活動。在宗教界開展“四個講清”形勢教育活動,即講清當前全縣跨越式發展的大好形勢和大好機遇,講清全縣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大好局面,講清“團結是福、分裂是禍”是永恒不變的真理,講清遵紀守法、大興科教、維護穩定是張家川人民的福祉。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信教群眾增強大局意識,切實筑牢民族地區團結穩定的思想基礎。
搭建為民服務平臺,筑牢民族團結穩定的群眾基礎。堅持把“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作為民族地區創先爭優活動的出發點,搭建為民服務平臺,維護穩定,促進發展。一是幫民解難,代辦服務改作風。圍繞打造便捷、高效的綜合性服務體系,在全縣鄉村干部中開展“代辦式”便民服務。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聯動機制,圍繞群眾需要辦理的生產經營、民計民生、政策信息服務、糾紛排查調處四大類,涉及生產經營性項目申報、企業銀行貸款使用情況證明、計生服務、農村宅基地及建房規劃選址審批、低保申辦及戶籍辦理等18項具體內容作為鄉村干部代辦服務范圍,創先爭優活動以來,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為群眾辦結各類事項3.68萬件,辦結率達98.7 %,為群眾直接節省各類費用20余萬元。代辦式便民服務全面開展,取得了“證照村上辦,補貼村上領,信息村上送,技術村上傳,民意村上聽,糾紛村上調”的代辦服務效果,使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群眾辦事不出村,干部跑腿改作風”成為了張家川縣鄉村代辦點的新氣象。二是以農為本,技能培訓助民富。把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作為治縣之策,圍繞農業結構調整,產業化建設、新農村建設和勞務經濟發展,開設“六大課堂”,組織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和勞務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張家川縣連豐果品種植專業合作社、西部果農協會依托南山萬畝果園基地,開展果農培訓8500余人(次),搭建致富平臺。三是創新載體,黨群共建連心橋。針對基層黨組織聯系宗教活動場所缺乏有效載體的實際,創新民族地區基層黨組織、黨員和宗教人士發揮作用的途徑,在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共產黨員開展“三聯三引三助”活動。全縣32名縣級領導聯系32處宗教活動場所和32名宗教人士,185名科級干部共聯系185名宗教人士,258個行政村黨支部聯系宗教活動場所456處,799名村干部聯系1168名宗教界人士,7384名農村黨員聯系14780名思想先進的農村致富能人和信教群眾,結成“聯、引、助”對子9531對,在通報村務教務、掌握宗教人士思想動態、依法開展宗教活動等6個方面進行定期聯系,適時引導、主動協助。一些事關科學發展的重大事項,按照“四議兩公開”基本程序,經村黨支部提議、村“兩委”商議后,及時通報宗教教職人員、宗教組織管理人員,征求意見和建議后提交黨員大會審議。整合文化信息共享資源,在宗教活動場所設立農家書屋,豐富宗教人士、信教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拓寬宣傳政策、凝聚人心的渠道,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服務群眾模式。“三聯三引三助”為引導宗教組織、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發展民族地區經濟、維護團結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發揮積極作用的提供有效載體和平臺,“聯”出團結穩定新局面,“引”出崇尚文明新風尚,“助”出科學發展新合力,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四是關心關愛,干部教育建機制。對全縣456處宗教活動場所教職人員、15個鄉鎮分管領導和宗教專干進行了培訓和輔導,召開宗教政策宣講。對黨員隊伍、干部隊伍和宗教人士“三支隊伍”加強管理培訓的同時,縣委對新提拔和平級交流重要崗位的干部提出三點忠告,縣委可以任命職務,但不能任命威信,威信要靠自己在工作中樹立,在實踐中提高;縣委可以給予權力,但不能給予能力,能力要靠自己在工作中鍛煉,在實踐中提升;縣委可以給予榮譽,但不能給予成績,成績要靠自己在工作中創造,在實踐中取得。多方籌集資金218萬元,對全縣8300多名干部進行體檢,并建立了每年定期體檢制度。關心解決宗教教職人員的生活困難,在甘肅率先為宗教教職人員發放生活補貼,將年收入較低的宗教教職人員納入低保范圍,改善宗教人士的生活條件。這些措施充分調動了“三支隊伍”凝聚人心、促進和諧、宣傳政策、教育群眾、推動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五是立足崗位,公開承諾辦實事。全縣各級黨組織結合中心工作和崗位職責,開展以公開承諾、組織核諾、積極踐諾、嚴格評諾、表彰兌諾為主要內容的“五諾”活動,各級領導干部對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開展創先爭優、履行職責、兌現承諾、發揮作用等情況,綜合運用領導點評、群眾評議、組織考評等方式,實事求是給予集中點評和評議,敦促公開承諾事項落到實處,建立健全承諾、踐諾、評諾、核諾、兌諾的制度體系,形成推動科學發展的經常性動力。2010年以來,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共承諾事項18000余件,兌諾率達93%,群眾滿意度達到95%以上,參加各類義務奉獻活動1400余次,解決突出問題300余件,協調解決各類矛盾糾紛1100余件,縣級領導干部幫助聯系點,協調解決發展難題86次,充分發揮了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