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2年上半年,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各鄉鎮按照縣委十二屆二次全委(擴大)會議暨全縣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依托天水、聯接平涼、融入關中、特色領先、乘勢發展”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圍繞“五大目標定位”,堅持“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富民路、建和諧縣”的基本方略和“發展高于一切,穩定壓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黨建保證一切”的基本理念,實施項目帶動、科教興縣、趕超發展三大戰略,做強草食畜牧業、礦產業、民族加工業、商貿旅游業四大產業,努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工商經濟發展、城鎮綜合開發、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強力推動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為總體工作思路,結合各自實際,倍加珍惜機遇,勇于破解難題,著力培育特色亮點,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各項工作任務,本網現將推出《張家川縣鄉鎮工作巡禮》系列,對各鄉鎮特色及亮點工作予以報道。
因地制宜樹典型 發揮優勢創示范
——張家川縣鄉鎮工作巡禮(馬鹿鄉篇)
2012年上半年,馬鹿鄉黨委、鄉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縣委十二屆二次全委(擴大)會議暨全縣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四大目標定位”(中藥材種植之鄉、畜牧養殖大鄉、旅游重點鄉、環境優美鄉),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典型引路,培育亮點,提升水平”的工作原則,倍加珍惜機遇,勇于破解難題,著力培育特色亮點,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各項工作任務。
抓“三點四區”調結構

大麻種植示范點
下大氣力抓了寶坪村中藥材種植示范點、2000畝大麻種植示范點、大灘村脫毒種薯示范點和四個示范區建設。一是在寶坪等8村建立中藥材種植示范區,共種植以獨活、柴胡、板蘭根等為主的中藥材 1084畝。二是以大灘村300畝脫毒馬鈴薯種植示范點為龍頭,在龍口等11村建立500畝脫毒馬鈴薯種植示范區,共種植脫毒馬鈴薯1000畝。三是在牌樓至寶坪沿川沿河一帶及淺山適宜區建立大麻種植示范區,集中連片種植2200畝,全鄉共種植大麻12650畝。四是在長寧、花園、寺灣等7村建立雙壟溝全膜玉米種植示范區,保質保量完成地膜玉米620畝。
建設“一條長廊”創示范

將S305線沿途金川等6村全部建成示范村,建設文化長廊,大抓產業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黨建示范群。依托環境綜合整治、小巷道硬化、村容村貌整治三大項目,在金川、白楊、花園等7村實施小巷道硬化330條5.3萬平方米,在寶坪等五村建成垃圾池12個,垃圾屋15座,拆除白楊、花園兩村危舊房53座,完成危房改造45戶,籌資44.2萬元建設圍墻902.1米,極大改善了過去臟、亂、差狀況,使村容村貌達到了整潔、亮化目標。在龍口等村大力發展養殖業,勞務輸出業,新建養殖小區一處,投資80萬元,建成標準化牛舍3幢,900平方米,養牛規模150頭。示范群內各村黨建工作基礎扎實,工作特色鮮明,村內變化很大,各項工作起到了示范帶動的作用。
依托“四大項目”強基礎

一是扎實推進整鄉推進項目建設。在韓河、龍口、大灘、堡梁、康王5個村,共完成村組道路硬化14條,10.4公里,投資261萬元;修建冬暖棚240座,投資120萬元;引進良種基礎母牛240頭,投資60萬元;危舊房改造20座,投資14萬元。二是大力實施財政獎補“一事一議”項目。在金川、龍口、大灘、白楊、康王、花園、堡梁等7村,完成小巷道硬化項目7個,橋梁修建項目1個,水渠修建項目1個,總投資400.024萬元,村級籌資金額17.05萬元,申請財政獎補資金225.8萬元。目前,金川、龍口、白楊、康王、花園5村的小巷道硬化工程全面完工。堡梁、大灘兩村預計在7月初全面完工。三是全力抓了堤防工程建設。馬鹿鄉龍口至金川堤防工程建設是經縣水利局2011上報立項并投資的全縣重點中小河流治理項目。該工程總長10.05公里,總投資895萬元,目前,前期基礎性工作順利完成,工程正在積極的實施中。四是高標準建設 “小康屋”。為了提升鄉村知名度,促進旅游業發展,在寶坪村整體規劃宅基地21戶,互換土地20畝,高標準修建二層樓房16戶、平房2戶、為特困戶建房3戶,總投資320萬元,危舊房改造配套21萬元,節能示范戶配套4.2萬元,群眾自籌294.8萬元,目前,該工程已進入主體階段建設。五是統籌抓好其他項目建設。在龍口、陡安兩村完成了千畝梯田示范點建設;草川、林峰、石莊科3村的校舍改造項目正在建設之中;投資114萬元的石莊科村道路硬化項目已全面完工;高質量的完成了14條39.6公里田間道路新建任務,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開挖沼氣池50口,占任務的100%。
落實“四大政策”惠民生

一是以爭創國家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為契機,堅持軟硬件齊抓共管,認真開展了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加大宣傳和入戶訪視力度,扎實推進創國優工作。二是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竭盡全力做好民政工作,努力構建和諧干群關系。三是全力抓好新農合和新農保的收繳工作。完成新農合收繳56.32萬元,占收繳任務的85.9%。已收繳48.72萬元的新農保,占任務的77%。

探索“四種機制”構和諧
一是扎實推進“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全鄉51名干部聯系167戶農戶,縣直和駐縣單位140名干部聯系388戶農戶,共調研走訪群眾600余人(次),召開民情懇談會16場,制作單位聯系點標識牌13個,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難題。二是三三五五社會管理機制。馬鹿鄉以 “三三五五”社會管理工作法做為行動載體和具體抓手,找準工作的著力點和突破口,破解發展難題,積極促進惠民政策的落實,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推動農村各項工作全面發展。三是“三聯三引三助”機制。在“三聯三引三助”活動中,建立了月聯系制度、季座談制度、工作通報制度、村務在寺院的公示等四項制度,共開展聯引助活動8次,使“三聯三引三助”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四是“五項民心工程”長效機制。6月初,在我鄉召開了全縣環境衛生清潔工程現場會,有力地推動了城鄉環境衛生,新建垃圾池12個,整修垃圾屋15座,垃圾填埋點1處;積極開展機關效能作風整頓,嚴格了干部管理;目前,幫助代辦各類事項2458起,已辦結2436起,辦結率99%;排查調處矛盾糾紛28起;共開展各類培訓5期,培訓群眾200余人(次)。
抓好隊伍作保障

鄉黨委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提效率,三年大變樣”的干部隊伍建設工作思路,去年年底,結合年終考核,對工作排在后三名的村班子采取了思想教育、限期整改、堅決調整的方法,集中整頓,使全鄉村“兩委”班子結構進一步優化。今年以來,后進村轉化明顯,各村整體水平大為提高,達到了上下氣順、團結一心、狠抓落實的效果。在抓好村班子建設的同時,對鄉干部隊伍從嚴管理,實行工作量化考核,以工作實績論人,把創先爭優貫穿于干部管理始終,營造“比、學、趕、超”的工作氛圍。加強黨員隊伍、后備隊伍建設,高標準建設花園村陣地擴建堡粱村陣地,重視黨員現代遠程教育,帶一流隊伍,樹一流形象,有力地促各項工作任務的全面完成。

脫毒馬鈴薯種植示范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