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了全面貫徹落實省、市“科學發展成就輝煌”主題宣傳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宣傳我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依托天水、聯接平涼、融入關中、特色領先、乘勢發展”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在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工商經濟發展、加大城鎮綜合開發、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強力推動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進程中的輝煌成就和取得的寶貴經驗,進一步激發全縣回漢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為迎接黨的十八大的勝利召開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特開設《張家川:科學發展成就輝煌》專題欄目。
張家川畜牧產業發展迅猛

黨的十七大以來,張家川縣緊緊圍繞把張家川建設成為隴東南畜牧大縣的戰略目標,堅持“一個夯實、二大突出、三個壯大、四類扶持、五項服務”的發展思路,積極實施了“一線三片四道梁”整體開發和“萬千百十”產業化工程,全縣畜牧產業實現了由傳統養殖向科學養殖轉變,零星分散養殖向規模養殖轉變,自用自養向商品生產轉變,畜牧業發展呈現出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畜產品質量穩步提高、科技實力和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的良好局面。

——畜禽產品產量穩步增加。五年來,張家川縣加快現代畜牧業的發展步伐,進一步優化畜種、畜群結構,各類畜產品呈現穩步增長態勢。全縣畜禽飼養量達到115.8萬頭(匹、只),年均遞增9%,其中:牛存欄12.01萬頭,羊存欄12.02萬只,雞存欄39萬只,豬存欄2.3萬頭,年均遞增8.27%、12.57%、5.43%和18.67%。全縣肉蛋奶總產量達到10949噸,畜牧業商品化程度大幅度提升。

——畜牧養殖規模日益壯大。五年來,張家川縣不斷加強養殖小區(場)建設,大力推行標準化規模養殖,有力地提升了產業化經營水平,促進了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畜牧業養殖模式已由過去千家萬戶粗放式散養向規模養殖小區精準化飼養管理推進。共建成養殖小區25個、養殖專業村90個、養殖場92家、規模養殖戶13402戶,發展龍頭企業6家、專業交易市場7處,有各類草畜產品交易中介組織和農民經紀人1200多人(個),各類畜牧養殖專業協會和經濟合作組織17個,有效帶動了畜牧產業化經營,產業化程度逐步提高。

——畜牧科技推廣力度逐步增強。五年來,張家川縣大力推廣良種畜禽規模飼養綜合配套技術、種草養畜技術、秸稈青貯氨化技術、畜禽疫病綜合防治技術等先進實用技術,良種覆蓋率和畜牧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全縣建成黃牛凍配點29個,羊改點24個,年改良牛1.6萬頭,羊1.5萬只。牛、羊、豬、雞的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了95%、90%、98%、100%。畜禽基本實現良種化,畜產品體系進一步完善,以畜牧業為主導的多元化產業結構基本形成。

——畜牧項目工作成效顯著。五年來,張家川縣緊抓關—天經濟區建設、省政府“十六條”優惠政策和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張家川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機遇,積極論證申報項目,形成了抓項目促發展,爭投資增效益的良好氛圍,先后實施了世界銀行貸款畜牧綜合發展項目、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肉牛產業大縣建設等各類項目34個,項目總投資3200萬元,年均640萬元。畜牧業項目的積極爭取和實施,進一步增強了畜牧產業發展后勁。

——動物產品質量保障得力。五年來,張家川縣認真貫徹“加強領導、密切配合、依靠科學、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斷處置”24字方針,全面落實“鄉鎮政府保密度、業務部門保質量”的動物疫病防控責任制度,推行“鄉鎮站檢疫員+村級協檢員”模式,建成了15個鄉鎮站報檢點,165個村級報檢點,各類動物免疫率達到90%以上。依法加強動物衛生監督管理,產地檢疫率達到95%,屠宰檢疫率達95%以上,市場驗證檢疫率達到100%,加大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投入品監管,確保了畜牧產品質量的安全。
“十一五”末,張家川縣牧業產值達到1.8億元,人均牧業收入660元,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3%。畜牧業已發展成為全縣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和國民經濟新的增長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