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縣【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系列報道之八
搭建平臺 科學管理
張家川縣切實提高大學生村官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

近年來,張家川回族自縣把大學生村官隊伍建設作為優化村干部隊伍結構的關鍵舉措,通過落實幫帶措施、加強培養鍛煉、嚴格考核獎懲、促進有序流動等措施,確保大學生村官在服務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發展中不斷成長。

搭建平臺 促進角色轉變
一是科學合理安排職位。根據村官特長,堅持按照突出示范性、保持連續性、統籌平衡性的原則,將大學生村官安排到交通便利、自然條件較好、產業初具規模、“兩委”班子團結協作、群眾基礎好的產業村或貧困村工作,至目前,19名村官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31名村官任村委會主任助理。二是建立結對幫帶制度。堅持把結對幫帶作為大學生村官轉換角色、熟悉農村的關鍵,建立“3+1”結對幫帶制度,全縣50名鄉鎮領導班子成員,50名鄉鎮干部,50名村干部與大學生村官結成“3+1”對子50對,帶領大學生村官全面熟悉農村鄉情鄉貌,傳授農村工作方法,幫其盡快轉變角色,推動駐村工作有效開展。三是建立定期交流制度。堅持每年召開2次大學生村官座談交流會議,采取實地走訪、工作述職、觀摩評比、經驗交流等形式,及時了解和掌握大學生村官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搭建了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平臺。

加強培訓 提升工作能力
一是組織崗前培訓。在大學生村官到村任職前,進行集中培訓,重點學習強農惠農政策、基層組織建設和農村工作方法,使大學生村官初步了解農村工作,填補從學校進入社會的理論空白。二是推薦外出培訓。推薦3名村官分別參加了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在北京舉辦的大學生村官成長工作培訓班和省委組織部舉辦的甘肅省第四屆大學生村官省級示范培訓班,組織3名大學生村官赴山東濰坊、陜西楊凌等地參加“走出去”培訓,為其提供了展示才能、交流探討、提升素質的廣闊平臺。三是強化崗位鍛煉。建立大學生村官信息報送、課題調研、實績測評、群眾評價4項制度,引導大學生村官在征地拆遷、產業培育、新農村建設一線實地鍛煉,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強化管理 加強隊伍建設
一是建立服務平臺。創建張家川縣大學生村官QQ群和飛信平臺,及時發布全縣工作動態、約稿信息、村官活動等信息,極大地方便了與大學生村官的聯系。二是強化作用發揮。立足于發揮村官的示范引領作用,積極爭取大學生村官創業項目,落實創業項目2個,扶持大學生村官興辦種植、養殖實體3個,鼓勵其自主創業,促使村官立足本職崗位服務群眾。三是嚴格考核管理。制定了《張家川縣大學生村官考核辦法》,堅持《工作實績報告單》填報制度,采取民主測評、個別談話、入戶走訪和量化測評等四個方面,按照優秀、稱職、不稱職等次,每年對在崗大學生村官進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并將考核結果運用于推薦參加公務員、選調生考試、兌現獎罰、選任鄉鎮副職的參考依據。

注重培養 促進有序流動
張家川縣堅持落實從選聘期滿大學生村官中考試錄用鄉鎮公務員制度,積極推薦選聘滿2年的大學生村官參加選調生選拔考試,鼓勵符合報考公務員條件的大學生村官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近年來,通過公開遴選、應試選拔、期滿轉任等方式,有序流動大學生村官12名,流動率為19.35%,其中7名考取國家公務員,2名考取選調生,1名公選為鄉鎮武裝部長,2名聘任期滿轉為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對在崗大學生村官起到良好的激勵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