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八大】
林果產業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黨的十七大以來張家川縣大力發展林果產業綜述

過去的五年,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乘風破浪、大步前行的五年,也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林果產業發展最快、人民受惠最多的五年。五年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堅持“產業要發展、生態須先行”的基本方略,把林果業建設作為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切入點,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現代林業”這一主題,按照“舉產業旗、打綠色牌、走生態路”的總體思路,以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四期防護林、重點公益林、中德財政合作生態造林項目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為重點,大力實施跨越式科學發展戰略,使全縣的林果業走上了持續、健康、和諧的可持續發展軌道,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進展順利。 數字是最有說服力的,據統計,五年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共完成退耕還林地補植1.2萬畝、荒山造林補植1.5萬畝,有效地鞏固了全縣6.4萬畝退耕還林成果;進一步加大造林和封山育林力度,全力實施中德財政合作生態造林項目,截止目前,已全面完成造林6.6萬畝、封山育林5.2萬畝的項目建設任務;通過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全面落實各項管護措施,全縣天然林保護一期工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有效保護天然林26.8萬畝,重點公益林29.88萬畝。目前,天保二期工程順利通過省市有關部門的批復并開工實施。由于在天然林保護一期工程建設工作中成績突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林業局2009年、2010年、2011年連續三年被天水市林業局評為“天保工程實施先進單位”,受到天水市林業局的表彰獎勵。

果品基地建設碩果累累。 五年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按照“調大基地,調優質量、調活機制、調強產業”的建園要求,一手抓新果園建設不放松,一手抓老果園的改造不動搖,在擴大建園規模,提高建園質量上下工夫,積極推廣果實套袋、噴施果型劑等新技術,開展果樹修剪、疏花疏果、病蟲害防治和果農培訓等工作。全縣共新建以蘋果、核桃為主的新果園7.6萬畝。其中2012年春季在龍山鎮北河村、木河鄉下龐村栽植以花牛、紅富士、酸蘋果為主的果樹6000畝;在木河鄉高山村栽植優質核桃1000畝。2011年,全縣果品總產量達到4800萬公斤,實現產值9800萬元。同時還建成了“西部南山梁萬畝蘋果基地”,“中部萬畝優質核桃基地”,“東林西果”的區域化林業產業格局初具雛形。

林業項目爭取工作成效顯著。 五年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共爭取到“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一期工程”、 “張家川縣林業局辦公大樓”等項目資金6800多萬元,使馬鹿、關山兩個國有林場的職工住房和辦公條件得到大力改善。2012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又爭取“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二期工程”等項目資金925.4萬元。其中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二期工程項目資金302萬元已批復到位,項目正在實施當中。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 黨的十七大以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始終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為全縣林果業發展的重點,在全面貫徹落實好國家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政策和甘肅省、天水市林業工作會議精神的基礎上,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制定出臺了《張家川縣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實施方案》。于2009年11月全面啟動了實施了張家川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這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涉及集體林改總面積14.05萬畝,涉及11鄉鎮102個行政村1.16萬戶5.36萬人。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于2011年7月全面完成了勘界確權、頒發林權證、檔案裝訂等各項工作任務。已發證面積14.05萬畝,占全縣集體林改總面積14.05萬畝的100%。全縣共發放林權證1.16 萬本,整理案卷1976卷,勘界確權率、頒證率、案卷整理率均達到100%,家庭承包率達到99.1%,群眾滿意率達到96%以上。

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觀。 為改善林業系統的根本面貌,近年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先后投資修建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林業局辦公樓、“三所一站” 辦公用房(馬鹿、恭門、張棉三個森林派出所,關山林場平安護林站)相繼完工并投入使用;縣上投資8萬元,接通了馬鹿林場黃家溝護林站照明用電。2010年,總投資2400萬元的“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一期工程”已全面竣工,有效解決了220戶林業系統干部職工的住房問題;2012年,總投資2600萬元的“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二期工程項目”正在建設之中,項目建成后,將再次解決151戶林業系統干部職工的住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