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把家里的6畝玉米地按每畝1200塊錢的價格承包給了花卉基地,現在又在花卉基地打工,忙時1000元一個月,閑時800元一個月,花棚里忙,根本沒有出遠門的時間……”12月的一天,正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大陽鄉云景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大棚里管理龜背竹的大陽村村民王彩染在電話里委婉地拒絕了外地親戚的邀請。
至今,王彩染還記得年初土地流轉時的情景。當時對土地流轉認識不足,顧慮多,鄉上來干部來家里做工作時抵觸心理很大,怕喪失土地經營權,缺少就業門路;怕流轉的土地收益難兌現,無生活保障;怕退回耕地時難復耕,不愿將土地流轉出去。最后還是在鄉黨委書記和鄉長的一再動員和鄭重擔保下,王彩染才半推半就的把土地流轉給了云景苑,并當了一名“花農”。一年快要過去了,鄉上的承諾兌現了,自家存折上的存款第一次達到五位數。
大陽鄉政府當初之所以會給王彩染鄭重擔保土地流轉收益,是因為鄉政府在深入調研后,發現全縣大型會議、開業慶典、新摟室內擺放花卉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大棚花卉已悄然成為一種新興產業,前景誘人廣闊。正是看中了土地流轉,發展現代農業這一條發財路,大陽鄉積極探索出了農民致富的新途徑,通過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解放勞動力,大力發展設施高效農業,讓農民變身農業工人,在自家地里打工就走上了致富路。

(流轉的土地上在建蔬菜大棚)
為把大陽鄉打造成“畜牧大鄉”、“果蔬基地”,當地政府加大土地流轉力度,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培育壯大主導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步伐。先后通過實施后溝流域農業產業開發項目、雙壟溝播地膜玉米推廣種植、小楊村生態農業綜合示范基地建設、汪洋村小尾寒羊養殖示范基地建設和全膜穴播小麥種植推廣,全面推進了全鄉農業產業化、規;⒖萍蓟、設施化、生態化。
2012年大陽鄉集中連片推廣優質馬鈴薯5000畝,新建養畜暖棚130座,新發展畜牧養殖戶580戶,養殖基礎母牛960頭,新發展養羊專業戶150戶,養殖小尾寒羊800只,推廣種植紫花苜蓿620畝,累計完成地膜玉米種植12000畝。成功流轉土地300畝,投資550余萬元建成了張家川縣首個以綠色無公害蔬菜為基礎,以畜牧養殖為龍頭,以花卉培育為特色的生態農業循環基地,實現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整個產業鏈年收入超過170萬元,積極推進了當地農業產業化經營,為穩定增加農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如今,大陽鄉的群眾正等著來年繼續土地流轉。土地流轉流出了真金白銀,一種全新的生產生活方式正改變著大陽鄉的百姓,村風文明、生活富!

(集中連片種植的地膜洋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