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領頭雁
——記張家川縣木河鄉莊河村黨支部書記馬繼東先進事跡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木河鄉莊河村,一排排整齊的新房子格外引人注目,一座座蔬菜大棚在冬日的照射下熠熠生輝,一座混凝土大橋代替了昔日的簡易便橋,一條蜿蜒如蛇的沿河護坡保護著村莊和耕地,呈現在面前的是一幅美麗的新農村畫卷。而昔日的“上訪村”變為小康示范村的引領者,正是莊河村這個回族聚居村的當家人——馬繼東。
舍小家顧大家 危難之際顯真情
2010年8月,突如其來的幾場暴雨讓木河鄉莊河村的200多座蔬菜大棚毀于一旦,山體滑坡造成數十戶群眾房屋倒塌,群眾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在臨夏做生意的村主任馬繼東得知災情后心急如焚,當晚就返回村中直接參與搶險救災。在通往各自然村的泥濘小路上,他挨家挨戶轉移受災群眾。64歲的馬義思哈老人因為臥病在床,行動不便。老伴勸他,他也執意不肯走。“我哪兒也不去,我活這么大歲數,哪見過大水進過村?反正活到這把年紀也差不多了,我不拖累你們。”焦急之下,馬繼東不由分說背起馬義思哈說:“你要是走不了,我背你走!”到了安全地帶,回過神來的馬義思哈感動的眼淚直流,一個勁的道謝。直到第二天中午,馬繼東和全體村干部、黨員磨破了嘴皮子、喊啞了嗓子、想盡了法子,全村200多人轉移到了安全地帶。群眾吃飯和飲水問題成為當務之急。馬繼東當即拿出自家4000多元為群眾買來了方便面和礦泉水,并親自逐戶發放群眾手中。下午5時,當他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了家中,眼前的情景讓他想起來都后怕,他的愛人馬存香滿身是泥哭著說,我家的蔬菜大棚沒了,我差點也被洪水沖走了,你怎么才回來?馬繼東頓時熱淚盈眶說,“做為一村之長,有大家才有小家。”面對多年不遇的洪災,馬繼東舍小家顧大家,用真情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生命長堤,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洪救災的壯麗樂章!

種“團結”得“和諧” 鄰里和睦一家親
莊河村是一個純回族村,共有清真寺6座,信教群眾分為哲合忍耶、伊和瓦尼、賽萊費耶等三個派別,一直以來宗教內部矛盾十分復雜。加之一場自然災害導致人心渙散,群眾上訪不斷,馬繼東臨危受命,2011年1月,他擔任了村支部書記。上任后,他把社會和諧穩定做為頭等大事來抓。他多次深入群眾家中,詳細了解群眾訴求,召開黨員會議,征求黨員群眾意見建議,制定了村上的發展規劃,并協調聯系相關部門修河堤500米,解決了群眾的居住和生產的后顧之憂,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當他得知先馬組清真寺水房年久失修,給信教群眾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后,在沒有項目資金的情況下,他憑自己多年的人脈聯系村里村外常年在外經商的老板開展募捐,解決了清真寺的圍墻、水房等問題,得到了清真寺教長的支持。宗教人士利用聚禮日為群眾宣講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村事民規,為全村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贏得群眾的配合與支持。

村民馬雪花和李福海因為地交界發生了沖突,針鋒相對,互不相讓,龍山法庭多次調解無果。馬繼東通過耐心細致的走訪了解到,李福海家門前的巷道想要拓寬,必須占用鄰居家的田地,鄰居恰好是馬雪花家的親戚,馬雪花家的蔬菜大棚要經過馬福海家的田地。馬繼東想出了一個兩全之策,先說服了馬雪花家的親戚,兩家的土地進行了兌換,一個久而未解的信訪案件得到了妥善化解。
莊河村是一個城郊村,因山體滑坡需要搬遷,而莊河村沒有適宜人居的地方。新村的選址成為難題,他首先想到了鄰村官泉村。但官泉村是一個回漢雜居的村莊,在鄰村建新村這是沒有先例的。在他的奔走呼吁和在縣鄉的協調下,官泉村村民初步同意征地,但群眾擔憂征地補償難以兌現。馬繼東得到消息后,想到50戶群眾每家每戶收繳即使群眾有錢也一時半會也是拿不出來的,經過反復思索馬繼東索性拿出自己的錢先墊付100萬元征地補償費用,50畝土地順利的拿到手了,但被征得地塊內有官泉村漢族群眾祖先的墳墓15座,當地漢族群眾不愿遷移,憑著他多年在龍山鎮做生意時的誠信,他首先和自己做生意打過交道的群眾入手開展工作,問題得到迎刃而解,被群眾傳為回漢團結的佳話。目前,異地搬遷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今年來,村支部認真貫徹縣委提出的“三三五五”社會管理工作法,大力開展“三聯三引三助”活動,結成聯、引、助對子49對,征求促進發展的各方面意見建議185條,幫辦各類實事162件,宗教內部矛盾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宗教和順、團結穩定局面得到了鞏固提高,全村無越級上訪事件發生。
破難題強基礎 小康路上領頭雁
“作為一名村干部,自己富了不算富,只有大家富了才算富。”今年2月,馬繼東把自己在外地的生意交給別人打理,他則一心一意地留在了村里。
“一個村子沒有產業,僅靠傳統的農業種植,就很難持續發展,也談不上發家致富奔小康。”馬繼東深深的認識到這一現實。在省市縣鄉的廣泛調研下,莊河村把蔬菜種植、養殖和勞務輸出確立為全村的主導產業。
主導產業確立了,可是發展壯大產業所需的資金哪里來呢?針對莊河村群眾資金短缺難題,馬繼東個人擔保,為30戶村民協調落實婦女小額擔保貸款150萬元。

“沒本錢,想干個啥都不容易。”今年69歲的馬均凡說,莊河村離縣城近,近些年來,村民想發展養殖、發展溫室大棚種蔬菜的愿望強烈,可很多人沒有資金。馬均凡說,有了5萬元的貸款,他的兒子、兒媳遠赴湖北開了一家餐館,自己也將原來的2個溫室大棚擴大到了5個。12戶村民聯合承包了一個養殖小區的棚圈,其中9戶養牛,3戶養雞,并都貸到了款。“育肥才一個月,一頭牛就能賺近1000元。”馬牛娃是其中的一個養殖戶,看著棚圈里膘肥體壯的肉牛,心里很高興。他說:“過去想養牛,主要是缺資金,銀行怕我們沒有償還能力,不給貸款,現在9戶聯合起來,一下子投入了45萬元,發展勢頭很好。” 在做皮毛生意的過程中,馬繼東跑了不少地方。他發現,穆斯林拉面師非常受歡迎,而莊河村不缺這樣的勞力,缺的是沒有技術。“開個拉面館,自己當老板,村里好多年輕人有這樣的夢想。”馬繼東決定在村子里辦個拉面培訓班,并從縣上請來了培訓老師,免費培訓,沒想到一下子就有50多人報了名。
讓村里人都富起來,是馬繼東的美好愿望,改變村里的基礎設施和生活生產條件,更是馬繼東的現實目標。

莊河村地勢低洼,村中還有一條小河,改變行路難成了全村人多年的愿望,在馬繼東多方聯系下,莊河村通往外面的第一座小橋已經建成通車,異地搬遷項目一期工程已完成主體工程,二期工程的40畝建設用地全部征用到位。,“一事一議”小巷道硬化已全部完成。他自己還買了一輛小型鏟車,準備隨時為村民修路。盡管做了許多事,但馬繼東表示:“離群眾的要求還有差距,我要繼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