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成立于1953年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2013年7月6日將迎來60周年華誕。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全國回族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建縣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張家川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60年風雨歷程,60年滄桑巨變。為了充分展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60年來的新發展、新變化,從即日起特推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熱烈慶祝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之九十七
張家川園區帶動畜牧產業轉型發展

2012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規劃建設了以肉牛育肥、飼草料加工、有機肥生產和科技服務為一體的畜牧產業園,通過示范帶動,引領傳統畜牧產業轉型發展。去年全縣以建設肉牛產業大縣為目標,建養殖場(小區)35個,養殖專業村5個,發展規模養殖戶330戶。
張家川畜牧產業園涉及清水河流域的川王、連五、龍山、大陽4鄉鎮,總占地面積200畝,計劃利用3年時間投資1.5億元,建成包含肉牛育肥區、飼草料加工區和有機肥生產區的綜合性畜牧產業園。

入駐園區的天水嘉禾草業公司通過流轉土地3700多畝,種植紫花苜蓿,解決了園區內及周邊養殖小區飼草料問題。
天水嘉禾草業公司項目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到2014年天水嘉禾草業公司流轉土地一萬畝,每年可產青貯苜蓿八千噸,干草三千噸,帶動周邊農民種植苜蓿三萬畝,年加工草捆四萬噸,解決園區企業飼料供應量不足的問題。

張家川牧歌肉牛養殖場是產業園內目前最大的一戶養殖企業,他們采用陜西楊凌科技示范園區的養殖模式,每棟牛舍內都裝置自動恒溫調控和自動清糞設備及機械送料設備。不但可以有效防止動物疫病的傳入,而且大大減小了養殖成本。

張家川牧歌肉牛養殖場負責人告訴記者,按一棟舍能養200頭,根劇目前的市場行情,進牛就到6000到7000,出牛要達到10000左右,也就是在4個月的養殖周期內基本上每棟舍的凈利潤就是在60萬到80萬左右。
張家川縣畜牧產業園建成后,預計年可新增肉牛6800頭,出欄優質肉牛20400頭,可帶動周邊4鄉鎮1萬多戶農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