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調料做出大文章
——記張家川縣建明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建明

“天水市第一屆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天水市第二屆誠實守信模范、天水市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奉獻天水2010十大人物、天水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就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建明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建明,一串串接憧而至地充滿汗水和心血的榮譽印證著他誠實守信、勤奮奉獻的創業歷程。
從擺地攤賣雜貨起步,到躋身中國穆斯林企業百強企業,他是如何從小調料里寫出了大文章的?帶著這個問題記者采訪了被當地人稱為“調料王”的蘇建明。
善于思考發現商機
談及他的創業歷程,蘇建明快人快語。時空轉換到上世紀八十年代。
“小學5年級剛上了一學期,我就跳入到了初中。1978年,我升入了高二,眼看離高考的日子越來越近了。但是,高二上了一學期就不得不休學,原因是家里實在供不住我了。有啥法子呢?那時候是憑工分分糧,家里只有父親一個勞力,卻有5個孩子。掙的工分少,但需要的口糧卻很多。為生計所迫,作為弟兄5個中的老二,我不得不回家掙工分養家。”
就這樣,蘇建明不得不退學去村上的磚瓦廠勞動掙工分。但是,進入冬天后磚瓦廠便無活可干。勤快的蘇建明不甘心過貧窮的日子,便將張家川縣的鍋盔販賣到天水市區,在市區收一些舊報紙賣給鄉親,就這樣一直往返于天水張家川,賺取小錢貼補家用。
這樣的日子過了3年,1984年,頗有經濟頭腦的蘇建明又改行做起了販賣肉品和蔬菜的生意。他將牛羊肉從張家川縣城帶到天水市區,賣完肉回家時又將天水市區的蔬菜販賣到張家川縣城。在此期間,經常有在張家川縣城開飯館的老鄉托蘇建明從天水市區給他們買回各種調料。熱心的蘇建明自然是有求必應,樂于幫忙。時間長了,聰明的蘇建明就萌發了一個念頭,張家川沒有從事調料的生意人,自己何嘗不做呢?
從1988年開始,蘇建明在張家川縣城擺起了專賣調料的地攤。經過幾年時間積累,他又在縣城租鋪面開起了食雜店,搞起了調味品的批發和零售生意,生意很是紅火。

搶抓機遇跨越發展
“在悉心打理食雜店的過程中,我又發現了一個問題:只有自己制作調料,調料經營的利潤空間才能更大。”2001年底,靠20000元錢的起步資金,建明清真食品廠正式開辦了。上至廠長,下至員工,都是他一家8口人組成的。
雖然企業發展勢頭強勁,但他很快從中又發現了家族式經營對企業長足發展所帶來的不利因素,對自己的家族式企業大刀闊斧地進行改制,成立了全縣第一家自然人投資設立的有限公司即張家川縣建明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對于公司成立之初的情景,蘇建明至今仍是記憶猶新。新建的公司中,原來他家族的人全部被請了出去經營鋪面,公司中的員工全部換成了新人。建立健全了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制定了第一個五年發展計劃,并在周邊地區建立了采購辦事處,聘請了部分管理骨干加盟公司從事專業管理,初步建立起了配送系統,形成了連鎖經營模式。逐步形成了一頭連接千家萬戶,一頭溝通內外市場的銷售網絡。
機遇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2007年,在張家川縣委、縣政府的大力幫助下,建明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第一家入駐縣城中部工業園區。
“縣政府在工業園區為咱們公司解決了12畝生產建設用地,協調了100余萬元資金建起了辦公樓、冷庫、倉庫及產、供、銷一條龍的調味品生產線。咱們也適時將人力資源、財務管理、行政管理、后勤保障、計算機網絡平臺、研制開發、物流配送等資源進行了全新整合。讓人高興的是,縣工商、質檢、中小企業局等職能部門也給予了大力支持,幫助咱們公司確定了‘質量、品牌、誠信的經營戰略’。 更為重要的是公司很快就通過了ISO90012008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和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這一切都讓企業發展有了切實保障。”
善思考懂管理的蘇建明使出了“三板斧”開始了新的創業。記者問及有那三板斧時,蘇建明胸有成竹地說,一是把住原料質量關,二是管住加工環節,三是守住誠信經營的理念。
正是憑著“三板斧”,讓他的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很快就站穩了跟頭,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產品暢銷內蒙、廣東、四川、陜西等地,2007年,該公司被省民委、省財政廳、中國人民銀行蘭州市支行等部門確定為“十一五”期間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在2009中國首屆清真食品用品企業評選活動中,公司以良好的信譽和生產經營業績被譽為“老百姓信得過清真品牌企業”及“中國穆斯林企業百強”稱號;2010年,該公司建成了年生產能力1100噸清真系列調味品生產線;2011年,公司擁有總資產1500萬元,年銷售收入突破900萬元大關,實現利稅68萬元;2012年曾先后獲得“天水市知名商標”、“天水市扶貧龍頭企業”;公司還連續幾年被張家川縣委、縣政府授予“納稅先進企業”。
蘇建明也因之被當選為縣政協委員、常委,市政協委員,并擔任了市工商聯常委、縣工商聯副會長、工商聯張家川鎮分會(商會)會長、縣個私協會理事、副會長等職。

企業壯大回報社會
“咱們公司能發展到今天這幅光景,全靠改革開放和黨的富民政策,更離不了社會各界的關心與支持。吃水不忘挖井人,民營企業賺了錢就應回報社會。” 這便是蘇建明對自己企業得到發展的認識。
正是從這種認識出發,他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及光彩事業活動,曾先后為公司所在地村鎮道路硬化捐助5萬元;5.12特大地震發生后,他以工商聯副會長、個私協會副會長的身份向全縣民營企業、廣大會員發出倡議,為災區募集捐款10萬余元,其中公司帶頭捐助2萬元;他還于去年參加了關愛農民工子女“3+1”活動,每年向張家川鎮上磨小學捐款1萬元,全力去關愛農民工子女;近年來他累計向“飲水工程”、“母親水窖”、“希望工程”、 “抗震救災”等社會公益事業捐款10余萬元。
談到今后的發展,蘇建明信心十足地說:今年,公司有望獲得“甘肅省著名商標”,而且公司產品還有望獲得國際清真食品認證,今年年銷售可達到1500萬元。明年年銷售可達到3000萬元,出口預計能達到1000萬元。
食無定味,適口者珍。調出多彩生活,源自建明味業。蘇建明在以自己企業的廣告詞答謝社會之中,愉快地結束了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