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03年以來,張家川縣廣大干部群眾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進一步夯實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政治基礎、思想基礎、物質基礎、群眾基礎和人才基礎,全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蓬勃發展。全縣各條工作戰線上涌現出了一大批求真務實、業績突出、社會公認的“十佳”先進集體和個人。
為進一步總結經驗、挖掘典型,展示“十佳”模范集體和個人的良好精神風貌和干事創業、創新實干的奮斗精神。張家川新聞中心特開設《先鋒引領》和《時代標兵》欄目,對8月12日全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表彰大會上表彰的木河鄉莊河村等60個模范集體和馬金彪等150名模范個人先進事跡分期予以刊發。
育社會之棟梁 樹教學之楷模
——記張家川縣民族團結進步“十佳學校”縣第一中學

始建于1946年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第一高級中學,始終堅持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高度重視黨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根據民族教育特色,爭創一流學校,在全縣教育戰線上樹立教學先進楷模,為民族地區教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多年來,縣一中為社會培育一批批優秀人才。他們有的執政于中央省市領導機關;有的戰斗在工農業生產第一線;有的從事教育衛生;有的鉆研現代科技。已故的原中共寧夏區《寧夏日報》編輯、記者、黨群部主任李楷順;原中共青海省人大主任馬世清;原中共甘肅省黨代會代表、省人大、第五、六屆政協委員李文著,現今身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趙乃煜,省科學院擔任院長的喜文華,中科院旱區、寒區研究所所長馬巍都是從新民中學即現在的縣一中走出來的。

狠抓教學質量,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多年來,縣第一中學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辦學思路,追求課堂教學質量,高考升學率逐年上升。2008年至2012年,在全國普通高考中,縣一中二本以上上線人數分別為143人、264人、337人、400人、420人,占全縣上線總人數的43.2%、48.9%、59.75%、68.49%、71%,上線人數和上線率逐年提升。2011年,縣一中高考二本以上實際錄取人數突破500人大關;2012年高考錄取人數比2011年翻了一番,高考成績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學校首次進入全市前10名,榮升為“市級示范性普通高中”;2013年,高考參試710人,二本上線430人,上線率60.56%,學校排名全市第8名。學校連續5年獲市、縣“高考進步獎”。

踐行團結友愛風尚,共建美好家園
在抓德育、智育教育的同時,縣一中著力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規教育,鞏固發展回漢和睦、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組織師生開展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活動,扶貧幫困,做好事、解難事,開展便民服務,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近三年來,縣一中先后為災區和患者捐款32594元。為炸傷眼睛的四方鄉馬家兩兄弟捐款3539元;為患白血病的胡川鄉馬某捐款3254元;為患甲狀腺瘤的高三級學生李某捐款2362元。“5•12”、玉樹地震后,縣一中分別為災區捐款15380元和6814元;為南方抗旱救災捐助1200元。
注重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縣一中經常舉辦教育成果展,知識競賽,文藝表演,演講、征文、書畫,手工制作等活動,展示回漢民族幸福生活,緬懷歷史,發奮讀書。先后成立文學社團,出版《蓓蕾》文學期刊五期,創辦《校園視角報》五期,贏得美國IREX的贊助,開設校本教材《關山月耀張家川》、《張家川回族花兒》、《十二象太極拳》。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自覺維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校園。

一路走來,縣一中在教書育人,培養民族建設人才方面做出積極貢獻,受到了各級表彰和社會的認可。學校1997年被市委、市政府、天水軍分區評為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單位”;1998年被省民委、市政府評為“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2002年獲省第四屆農運會大型文藝表演《奔向小康》之《民族風情》“最佳表演獎”;2006年被縣委、縣政府、人武部授予“雙擁先進單位”;被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組委會授予“優秀表演獎”;2010年被縣委、縣政府確定為“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2011年學校被評為市級“語言示范校”。2012年榮升“市級示范型普通高中”,榮獲甘肅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2011年、2012年獲縣教體局目標責任書考核評定第一名,受到了市、縣“高考優勝”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