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地扶貧搬遷是國家在貧困地區組織實施的一項重要專項扶貧工程,旨在通過對生存環境惡劣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搬遷,根本改善其生存和發展環境。張家川回族自治縣2010年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于當年6月動工,2013年10月竣工,共涉及恭門鎮付川村、劉堡鄉劉堡村、張川鎮上袁川村和木河鄉莊河村273戶1385人,工程計劃總投資1917.98萬元,實際完成投資3296.26萬元。

經過三年的努力,張家川縣共建設住宅273戶,總建筑面積23069平方米;完成土坎梯田911畝,新建人畜飲水工程4處,堤防600米;新修農村公路1公里,田間道路7.5公里,完成硬化巷道20744平方米,漿砌石排水邊溝2020米;架設農電線路22.7公里,其中10KV供電線路4公里,0.4KV供電線路5.5公里,安裝50KVA變壓器4臺,入戶線路13.2公里;生態環境建設211畝,新建“一池三改”沼氣池39口,安裝太陽能熱水器88臺;新建30平方米養畜暖棚80座,蔬菜大棚39座,建成優質脫毒種薯基地1500畝;培訓搬遷農民490人(次)。

在具體建設過程中,張家川縣嚴把“三關”,確保了2010年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安全順利實施。嚴把規劃設計關。堅持將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與縣域經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產業開發,以及群眾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將易地搬遷工作的重心放在基本農田、水利、道路、教育等基礎設施和住宅工程建設上,充分考慮農戶的經濟承受能力和發展空間,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規劃,力求達到布局合理,村容村貌整潔。嚴把工程管理關。在工程建設中,張家川縣嚴格落實項目法人制、合同制、招投標制和公示制。項目啟動后,縣發改局、項目鄉鎮、行業部門和施工單位簽訂四方合同,對工程建設的進度、質量、監理等環節做了具體要求,施工單位嚴格按照單項工程設計組織施工。同時,對納入易地扶貧搬遷年度計劃的項目,通過多種形式向全社會公示公告,在項目區設立公示牌,增強了項目建設的透明度。不斷強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職能,由縣發改局牽頭、辦公室組織相關鄉鎮、部門、村組和群眾代表,定期對各單項工程進行監督、檢查、評定;對工程建設所用大宗材料實行統一采購,最大限度降低原材料價格,減輕了群眾負擔;對工程建設資料及圖片分別歸類裝訂,統一整理歸檔,實行專柜儲存,專人保管,達到了項目資料規范管理的要求。嚴把資金管理關。按照扶貧資金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合理安排資金投向,將國家投資主要用于安置群眾住房和必要的配套設施上。設立易地扶貧搬遷資金管理專戶,實行專戶儲存、?顚S、封閉運行,嚴格按照30%、60%、10%的比例實施報賬,保證了資金使用安全;堅持走“國家補助、搬遷農戶自籌、財政補貼配套、實施單位整合”的路子,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亂、合力推進”的思路整合以工代賑、危房改造等方面的資金,較好地解決了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三年來,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張家川縣安置區農戶居住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群眾發家致富信心明顯增強,這項國家組織實施的民心工程,受到了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