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今年以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在城鄉大力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張家川”活動,努力將張家川打造成“生態特色鮮明、民族風情濃郁、城市形象靚麗、村容村貌整潔”的隴上民族特色城。張家川縣的255個行政村都堅持“產業富村、基礎強村、文明興村、民主理村”的發展理念,農村發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富民產業齊頭并進,基層民主和諧推進,一個個美麗鄉村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和代表。從即日起,張家川縣新聞中心開設“尋找最美鄉村”專欄,報道美麗鄉村建設的典型和事例、舉措和成績,展現田園風光背后生態文明建設的自然之美、和諧之美。
尋找最美鄉村之二
高寒山區闖出的一條增收新路
——訪美麗鄉村張家川縣平安鄉水泉村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是對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平安鄉山地氣候差異性的生動寫照。這個全縣海拔最高、群眾致富增收難的鄉鎮,通過“三步棋”,闖出了高寒山區群眾致富的新路子。11月12日,記者來到該鄉水泉村進行了實地采訪。
美麗鄉村建設扮靚新家園
雖是下午4點鐘,但立冬時節的農家,早就升起了一縷縷乳白色的炊煙,煙云繚繞,整個村莊顯得寧靜安詳。走進村莊,美麗鄉村建設新氣象能分明感覺得到。硬化了的村組道路、粉刷一新的村組圍墻、笑顏逐開的村民……
記者發現水泉村的每戶人家都有“XX號路段責任戶”這樣的門牌,“村容村貌還得靠大家齊心協力。每家每戶都有職責清理和維護村子環境。”水泉村村支書王小紅說,今年鄉上實施美麗鄉村建設,采取“門前三包”,發動熱衷村公益事業的低保戶,組成“村環境清潔義務隊”,長久性開展村組環境美化亮化工作。
美麗鄉村建設實施以來,水泉村對12公里的通組道路鋪了沙,修建了垃圾堆放點3處,并實行統管統運,極大地改變了村莊環境。新修建大門18個,新建圍墻9000平方米,粉刷亮化墻體11250平方米,修建垃圾池2個,清運垃圾30余噸,清理路障23處。采取群眾投工投勞的方式硬化通組道路3條4.5公里15750平方米。
畜牧養殖走出增收新路子
“平安人民要致富,畜牧養殖加勞務。平安經濟要發展,規模養殖是關鍵。”這是平安鄉結合當地實際,提出的發展思路。
“平安鄉牧場資源豐富,有天然林2000多畝,草山60000余畝,是大力發展畜牧養殖的絕佳場所。鄉上現有牦牛1000余頭,黃牛500余頭,馬500余匹。”鄉長鐵升平告訴記者,平安鄉因地制宜,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變過去單一的種植結構,強力推進畜牧養殖、馬鈴薯繁育、勞務輸出三大發展產業,逐步打造“肉羊養殖之鄉”、“優質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和“無公害畜產品生產基地”。
“平安鄉屬于典型的高原草甸區,種植傳統的小麥每畝收成最多的也不過400斤,除去投入,每畝收入不到300元,極大地挫傷了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平安鄉干部米金珍說,省上雙聯行動的深入開展,給平安鄉人民帶來了福音,縣上制定了“三大富民產業”,其中一個產業是鼓勵群眾大力發展畜牧養殖,白石咀牧場不長樹,但很適合長草。這里的草是牛羊馬的天然飼料,是搞畜牧養殖的絕好場所。
“在水泉村家家戶戶都養羊,多的幾十只,少的也有三四只。”水泉村支書王小紅說。
水泉村村民王宏志家有20畝地,農閑時在縣城打工掙錢,農忙時務農。“過去只知道種小麥,20來畝地收成‘瞎得很’,一年到頭,也只夠養家糊口的。這兩年,鄉上鼓勵村民搞養殖,加上省市縣干部的幫扶,畜牧養殖在村上發展起來了。我家現在養殖5頭牛,一年至少可以育牛犢2頭,僅養殖這塊我就可以創收入1.5萬元。”
俗話說,帳怕細算。可在王宏志看來,帳細算,算細帳,日子越過才越滋潤。經王宏志精打細算下來,家中一年可收入5萬元。
據平安鄉黨委書記蘇紅娟介紹,近年來平安鄉搶抓縣上發展牛羊規模養殖業的政策機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實施“興林、擴草、增畜”戰略,以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為突破口,充分結合牧場實際,實施草場拉動牧畜戰略,加快六萬畝草山建設,著力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穩步發展山區畜牧業,使牧場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社會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凸顯。
勞務輸出拓寬農民致富路
在水泉村,年長的留在家中搞畜牧養殖,年富力強的外出搞勞務。“身有萬貫,不如一技在身。”近年來,平安鄉大力開展伊香拉面師、電焊技工等勞動技能培訓,有效提高了廣大青壯年外出務工的勞務水平。
“近年來,水泉村開展中藥材種植、沼氣池管理使用和勞務技能培訓20余期,培訓人數431人次,組織輸轉村內剩余勞動力,輸轉務工人員400人次以上。村上的勞務大軍大多輸往新疆、西安等省。勞務輸出從勞動密集型逐漸向技能密集型轉變。”村支書王小紅介紹,勞務輸出創收益占全村總收入的40%。勞務輸出已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門路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