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今年以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在城鄉大力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張家川”活動,努力將張家川打造成“生態特色鮮明、民族風情濃郁、城市形象靚麗、村容村貌整潔”的隴上民族特色城。張家川縣的255個行政村都堅持“產業富村、基礎強村、文明興村、民主理村”的發展理念,農村發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富民產業齊頭并進,基層民主和諧推進,一個個美麗鄉村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和代表。從即日起,張家川縣新聞中心開設“尋找最美鄉村”專欄,報道美麗鄉村建設的典型和事例、舉措和成績,展現田園風光背后生態文明建設的自然之美、和諧之美。
尋找最美鄉村之五
【美麗鄉村】
張家川縣“第一村”倉下村走訪記

寬闊平坦的莊天二級公路穿“膛”而過、風格清新的小樓房依山傍水,緩緩流淌的后川河,村文化廣場上,幾個孩童相互追逐嬉戲……一幅山環水繞的農村新氣象油然而生。這是記者前不久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胡川鄉倉下村看到的一番景象。
整合項目,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
“今年五月,縣上出臺了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張家川活動的總體方案,把莊天二級公路穿境而過的倉下村至張棉村沿線村莊作為整治的重點,狠抓了美麗鄉村建設,著力打造回鄉文明精品村。”胡川鄉人大主席馬亮告訴記者,方案一經出臺,胡川鄉結合發展實際,制定了“打造一條線、抓好示范點、建設美麗村、彰顯回鄉情、展示南大門 ”的工作思路,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從天水市經清水縣,進入張家川境內,第一個村莊就是我們倉下村,所以倉下村就有了‘張家川縣第一村’的這一叫法。”倉下村支書馬長生說,美麗鄉村建設一展開,群眾積極投身建設,清理河道、修建水渠,清除“五堆”、整潔村容……小村莊日漸靚起來。
美麗環境,大家維護。倉下村在建設美麗鄉村的同時,還制定了管理制度。設置低保戶公益性崗位,建立了保潔管理體系,農戶負責本戶房前屋后的環境保潔,保潔員承擔本村范圍內農戶的垃圾收集和道路、溝渠等公共區域的保潔、日常管理工作。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不斷鞏固和加強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效。
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種養產業
美麗鄉村建設,不僅要村美,也要民富。倉下村在傾力打造回鄉文明精品村的同時,依托川區灌溉便利的地域優勢和太極集團入駐胡川的條件優勢,不斷擴大塑料大棚種植和牛羊養殖規模,在種養產業上做文章增加農民收入。
“我家有2座大棚,占地不到1畝。除去成本,每座大棚能凈賺5000元。”倉下村村民馬銀昌告訴記者,他家共有7畝地,川地多,山地少,這為他發展蔬菜大棚提供了便利。“二月種植辣椒苗,經3個月的培育,五月就可以上市了。辣椒主要靠就近發貨和零售。”
今年60歲的馬狗娃看到村民養殖牛羊發了家,也從事起母牛育肥。“家中養殖母牛3頭,欣喜的是今年生了兩個牛犢,數把個月喂養,每頭就能買上個7000元。這比靠種植增收來的快,也來的多。” 馬狗娃滿心歡喜地細算著家中的收入。
據村支書馬長生介紹,今年,倉下村下大氣力在蔬菜大棚種植和牛羊規模養殖上做文章,新增養殖良種羊50只,引進基礎母牛35頭。著力提高養殖效益,增加村民經濟收入。
因勢利導,全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倉下村搶抓機遇,借力發展,借助雙聯行動的大好發展機遇,進一步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在完成建設主體工程的同時,狠抓了附屬工程建設。投資22.6萬元修建了排洪渠1處,排洪渠的順利實施,徹底解除了鄰村潘峪村吊灣溝至倉下村前咀溝洪水給新農村帶來的隱患,有效保護了倉下村86戶人身財產安全和53畝糧田面積,為新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撐起了“安全網”。爭取并實施了飲水項目,解決了倉下村前咀、新農村、清真寺、倉下小學及周邊102戶628人的飲水安全問題。爭取實施了“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硬化主巷道10296平方米,為群眾生產生活提供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