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山腳下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作為隴東南畜牧大縣,常年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牲畜販運商前來購銷牛羊。今冬,又到牛羊銷售旺季,筆者在與各地前來掘金的牛販子們交流時了解到,以前張家川大路不好走鄉路不通暢,沒有正規牲畜交易市場,購銷形式單一等等讓牛販子們愁腸的事情少多了。
市場讓牛販子喜上眉梢
“一年沒來,建了這么大一個交易市場!這次牛拉的少了。”12月2日,在張川鎮新建的活畜交易市場,剛從新疆轉運了15頭夏洛萊牛犢到張家川銷售的牛販子王爾立,一邊找停車位,一邊和眼熟的人打著招呼。車停好后,在不到2個小時的時間里,15頭牛犢賣掉了5頭。“我記得這里以前是一片河灘地,一年時間建成了這么專業的牲畜交易市場,消息太不靈通了,早知道,多拉一車牛來賣。”王爾立說,以前牛拉來沒地方賣,賣不完的牛沒地方寄養讓人最愁腸。
“現在牛販子們再也不用擔心這些愁腸事了。這個活畜交易市場設施配套齊全,我們還專門建了一個牲畜寄養圈舍。”張川鎮活畜交易市場所在地瓦泉村的黨支部書記馬建洲說,活畜交易市場不僅方便了客商,還帶活了村里的養殖業。“留守婦女、空巢老人都有養殖經驗,客商們樂意把賣不完的牛羊寄養在村民家中。一邊是客商少了后顧之憂,一邊是村民額外增加了收入。雙贏!”

好路讓牛販子心里踏實
把買來的牛轉銷到外地,賺取中間的差價,是牛販子李剛做生意的策略。“以前的路讓我苦不堪言。每次往縣外運牛,總是捏一把汗,生怕出意外。”李剛對以前的公路記憶深刻。2013年,莊天二級公路正式通車,這個好消息讓李剛格外高興,好路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潤,但李剛感覺最實惠的還是好路帶來了安全。用李剛的話說就是“千金難買平安路,路好走了,就意味著錢賺的就更安全了。”
同樣是販牛,馬毅與李剛走的路卻截然不同。張家川土生土長的牛販子馬毅對縣上養殖業東繁西育的模式早已了如指掌。把東部的牛犢販到西部育肥,然后再賣掉賺錢,馬毅深諳此道。在販牛這個行當里摸爬滾打幾十年,常年奔走于張家川的大鎮小鄉,最讓馬毅愁腸的莫過于坑洼的通鄉道路和狹窄的農田道路。“從去年開始,我走的路順多了。人家靠走瀝青路發財,我靠走土路發財。”馬毅說,這幾年張家川把農田道路修的又寬又平,把通鄉道路修的又直又長,讓他串鄉走戶買牛變的容易多了。今年,馬毅把用了四年的手扶拖拉機換成了小型皮卡,一次能裝七八頭牛犢。“路寬了,當然劃來換車,農路越寬,錢包越鼓。”馬毅的話,讓趕來賣牛的人笑開了懷。

產業鏈讓牛販子夢想成真
談起張家川嘉禾草業公司和清真屠宰廠,牛販子李寶寶就兩眼放光。一直以來,擁有自己的一家公司,不做活畜交易產業鏈中間人是李寶寶夢寐以求的事。這個夢夢了好多年,現在夢想就要成真了,這個靠著販牛發跡的男人流露出少有的開心。“一直想和朋友一起把繁殖、育肥、銷售的產業鏈抓在手里,每一個環節賺錢的空間都很大。今年縣上有了飼草料公司和屠宰廠,等于活畜交易的最大產業鏈就能形成了,我終于可以在自家門口做老板了。”在畜牧養殖產業中建成一家集繁育、循環育肥、銷售為一體的公司,在今天的張家川成為了一種可能,而這個機遇恰恰成就了李寶寶的夢想。李寶寶坦言,傳統的活畜交易正在被集約化、規模化的交易模式所代替,在這個關鍵時刻,正確把握政策機遇,就一定能走出活畜交易的一片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