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張家川縣文化廣播影視工作按照“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總要求,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強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強化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為推動科學發展、實現富民強縣、構建和諧張家川提供了輿論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

加強公共服務,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食糧。全縣“三館一站”實現免費開放,圖書館實行錯時開放,延長開放時間,并為所有大中小學生增加周末、節假日、寒暑假的開放服務。全縣書刊流通2.51萬次、書刊借閱2.74萬冊/次 、電子閱覽1.35萬人/次,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5.7%、4.2%、8.9%。

抓好非遺申報,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申報和傳承人申報工作,張家川“花兒”申報為國家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全縣15鄉鎮開展了文化藝術人才和文化團隊、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普查登記建檔工作。登記社火、戲曲等各類民間藝術團隊22個,民間工藝、戲曲、非遺保護等各類文化藝術人才473人,搜集、整理民間民俗產品70余件。組織專業人員編輯出版了《張家川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輯錄》一書,作為自治縣成立60周年的獻禮,同時成功舉辦了非遺傳承人培訓班4期,參與人數162人。

樹立精品意識,繁榮文藝創作市場。積極抓好大型音樂舞蹈史詩《關山月》的創排,將該劇目作為縣慶期間的壓軸劇目進行演出。目前共演出30余場,觀看群眾20000余人次,得到中央、省、市各級領導的高度贊譽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同時積極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深入15鄉鎮向廣大群眾表演各類文藝節目,現場書寫書畫作品3000多幅;組織和策劃天水、平涼兩市六縣區書畫聯(巡)展,共展出作品120余幅。在部分鄉鎮開展了“千臺大戲送農村”活動,演出20余場。配合全縣雙聯行動進行了大型文藝節目義演12場/次,為農村群眾送去了豐盛的精神食糧。

挖掘優勢資源,加快文化產業開發步伐。2013年,張家川縣緊抓華夏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區建設的歷史機遇,精心部署,加大投入,文化產業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文藝演出業、文博旅游業、文化娛樂業等文化產業得到發展和壯大。文化旅游業以關山云鳳風景名勝區為主的草原生態旅游、以宣化崗拱北為主的民族風情旅游、以馬家塬戰國古墓為主的歷史文化旅游“三大旅游”品牌。2013年,全縣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預計0.1056億元,增速58.6%,占GDP比重1.16%,機構數18個,資產總額0.4億元,從業人數130余人。

服務社會大局,廣播影視宣傳上新臺階。進一步深化十八大精神和“聯村聯戶、為民富民”等活動開展情況的深度報道以及紀律作風整頓、新農村建設、抗洪救災、災后重建等特色報道。按照“三貼近”要求,強化精品意識,重點辦好《今日張家川》和《華章60》、《畫說家園》、《身邊》等欄目的播出,提升了自辦頻道品質。2013年,縣廣播電視臺全年共采寫并播出各類節目1950條(部),其中有1部作品獲得甘肅省政府獎2等獎,11部作品獲市級廣播電視優秀稿件獎勵。策劃、編導《魅力張家川》形象宣傳片一部,歷時15個月撰寫編導張家川歷史文化系列紀錄片《隴坂紀事》一部8集,在縣慶期間作為60周年獻禮節目在張家川電視臺和天水電視臺同步播出,收到良好的社會宣傳效果。全年向上級電視臺報送節目420條(部),播出188條,其中省臺播出6條,《直播天水》68條,《播報600》播出114條。參與了中央電視臺新聞國際頻道《遠方的家》、《國寶檔案——銅馬車》欄目組的拍攝和影像素材搜集工作。

建設數字影院,實施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為進一步改善文化基礎設施和電影放映網絡,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縣委,縣政府把推進數字影院建設作為文化惠民的重要工程來抓,建成總建筑面積6723平方米,同時容納1500多人同時觀看影片的廣播影視中心。同時,積極開展“送電影下鄉”活動,在全縣255個行政村開展每村每月放映一場數字電影,共放映3228場(次)。

開展“掃黃打非”,新聞出版業邁上新臺階。開展春秋兩季教輔市場大檢查,嚴厲打擊盜版教材教輔經銷、征訂、使用行為,徹底清繳淫穢、色情、暴力、迷信等有害出版物,集中銷毀了一批非法書籍、光盤。大力凈化網吧、熒屏聲頻和校園周邊環境,積極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文化環境氛圍。持續抓好了農家書屋規范化建設,對全縣的271個農家書屋的圖書、光盤進行了分類、編目、上架,實訓書屋管理員4場次500人。

加力度添舉措,文博事業再創新佳績。始終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意識,做好博物館和馬家塬遺址文物安全管理工作。積極向國家、省、市爭取,2013年5月,馬家塬遺址被國務院依法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免費開放為平臺,全方位提升博物館工作水平,發揮社會教育功能。先后與縣城三所中學及有關小學等多所學校建立了館校合作機制,定期組織中小學生參觀。

嚴抓維護管理,鞏固工程建設成果。建立和健全村村通、戶戶通長效管理機制,繼續實行領導包片,技術人員包鄉的工作機制,及時上門維護維修,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開通戶戶通設備故障咨詢熱線,確定專人負責解答,及時派出技術人員上門開通,真正實現了長期通、持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