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網2月10日訊 (通訊員 竇苗苗)大年初四一大早,筆者接到在北京創業回家的張家川縣龍山鎮西川村回族青年馬志武電話,他在回鄉風情園轉悠。當筆者見到他時,他直呼回鄉風情園建設的氣派,美觀,很有民族風情,是一處公益性的人文好景觀。
筆者問,你不是縣慶時參觀過嗎?
縣慶參觀時是走馬觀花,這次用手機全方位拍攝,全身心的投入感悟嘛,這畢竟是咱家鄉的唯一一處公園,也反映了張家川發展變化。馬志武對著筆者的鏡頭一臉陽光。
筆者陪同他在風情園轉悠時,他不時感嘆,變化太大了,以前通過張家川在線網了解家鄉的訊息和發展。沒想到縣慶時,我們在外開飯館子的餐飲老板被縣政府邀請參加我們家鄉的縣慶盛會。縣慶期間,我們參加了縣慶的各種活動,親身縣慶項目現場感受。哪怕是家鄉的一丁點變化都讓常年在外的游子們感覺到高興自豪。
是呀,親不親故鄉水,美不美故鄉人。回到張家川總是很親切踏實,用你的專業相機給我在風情園留個影作紀念吧,馬志武說。咔嚓幾下,在回鄉風情園清真寺前他開心的形象定格在了我的相機中。
有沒有開你的奧迪A6?拉我到你的老家轉轉,我要新春走基層,呼吸一下農村的新鮮空氣。馬志武爽快的答應了。
馬志武拉筆者從回鄉風情園門口出發,然后特意轉道到莊天二級路上。馬志武說,這路的感覺就像開著車經過天安門廣場跑在北京的長安街上一樣,真豪邁。
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我對他的采訪實際上已經從我們的聊天中開始了,只是他并不知道。
你現在算是成功人士了,有人說,你的這輛車子價格在五十多萬左右,你在龍山鎮買了兩個鋪面,在縣城還有一套樓房。這些固定資產加起來也有二百多萬了,加之你在北京的飯館聽說位于鼓樓附近,地段好,一天的流水帳達一萬,一年賺百萬差不多吧?筆者問。
馬志武說,你簡直像間諜一樣嘛,搞的這么清楚。實不相瞞,我們搞餐飲業的,掙的就是辛苦錢。你付出的多,得到的回報肯定就多。老板不好當呀,15個員工,一個月給他們發工資也得四五萬呀,再加上房租,一個月成本也得20萬,壓力還是挺大的呀。以前我開兩個店,現在我只開一個店。按理說,開兩三個店錢賺得多,但一個人精力有限呀,再加之咱沒有讀過MBA,不怕你笑話的說,一句話,就是咱知識文化層次有點低,像什么企業管理呀,品牌化運營呀,這些咱都不懂。如果自己懂點,有這方面的知識,別說開一兩家店,就說開十個八個都能開起來呀。沒文化真害死人呀,這也是咱們在北京搞餐飲業的老鄉們共同擔憂的事兒。如果不形成產業化品牌化的經營,我們只能夠小打小鬧。
說到這里馬志武給我賣起了關子,我們正在醞釀一件大事兒。筆者問,是什么大事兒,現在能講講嗎?他說不要急,一會告訴你。
你一直強調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是不是你心目中一直有個夢呢?筆者問。
馬志武說,很后悔自己小時侯沒有好好學習,上到初二,也就是1992年,我就跑到蘭州邊在飯館里邊打工邊學習武術,剛開始洗碗每月50元的工資,后來偷師學會了拉面手藝。由于小時侯受電影《少林寺》的影響,一直想做個武林高手,行俠仗義。這一直是我的夢想,F在我的這個夢想顯然實現不了,我希望孩子來實現我的夢想,F在我的孩子上北京市什剎海體育運動學校,這是武打明星李連杰的母校。這個學校很重視文化,學校還推薦優秀運動員到北京體育大學以及綜合類大學攻讀本科。孩子現在不光專業課學的很好,文化課成績也很好。為了讓孩子成材,我每天晚上還給他當陪練,如果他上北京體育大學了,我的夢想也就實現了。講起孩子的學業,馬志武非常高興。
在你成功的路上肯定也充滿了辛酸,能否講講你的創業史。筆者問。
馬志武說,1990年至1992年我在蘭州混了兩年,就回老家結婚了。跟上哥哥在甘南、西藏等地收皮子,1995年皮毛生意漸漸不行了,我們收的一車皮子賣不出去,沒辦法,為了生存,我又上蘭州。在蘭州人才市場找到了在濟南當牛肉拉面師的一份職業,在濟南打了兩年工,月工資能拿到一千元左右。1998年就回家花了四萬元修起了白瓷磚的新房,在那個時侯,能修起新房在莊里也很榮耀的。1999年我又到北京、河北等地當拉面師打工掙錢,供給弟弟上大學,F在想起來,幸虧偷學了拉面技能,如果沒有技術,在那個時侯找工作真的挺難的。干餐飲起早貪黑,煙熏火燒挺辛苦的,拉面也是個拉力活兒,從內心身處講,我真的不喜歡干餐飲,但為了生存,我必須這樣。
2002年,我放棄了拉面師的工作,在北京開起了診所。馬志武說。
筆者很驚奇的問,你之前一直當拉面師,現在又當起了醫生,你不會是在當江湖騙子醫生吧?
馬志武說,打小時侯,有個親房爺爺當醫生,看到他給莊里人治病療傷,還能得到病人感謝的錦旗,感覺到當醫生挺光榮的,我沒事兒就跑到他哪里問這問哪的。他看到我對醫學感興趣就給了我一本醫書看,有時也給我講一些醫學知識。再到后來打工的幾年,我經常跑到舊書攤收集一些醫學方面的書,慢慢的掌握了一定醫學知識。后來在北京看到開診所挺賺錢,我就和媳婦開起了診所,收入還真不錯。一年下來,大概賺了十二萬元。當醫生真的挺好,看著病人被自己治愈,挺有成就感的。2003年我開的這家無照經營的診所被政府取締關閉,我又失業了。因為有點經濟基礎了,加之以前干過拉面師,對拉面館的經營有所了解。于是我重操舊業,運氣還不錯,在北京鼓樓附近租了一家門面,開起了牛肉拉面館,我給他起了個名字叫“碗碗香”。由于地理位置優越,加之是穆斯林風味,牛肉面價位又不貴。顧客越來越多,我們的收入也慢慢的好起來。2006年,我隔壁的一家店面要轉讓,我也盤了下來,現在我的店面有120平米大,去年我又裝修了一下。
你覺得張家川老百姓發展清真餐飲業,前景如何?筆者問。
馬志武說,前景非常大。我親身的經歷證明,在現在的這個社會上,你一定要有技能,如果你沒有技能,你就面臨失業和生存問題。目前在北京,我們張家川開清真餐館的大約有一千多家,大多都發展勢頭良好,大家都在京城生存了下來。而且大家抱團發展,不光自己在北京發展,也帶動親朋好友在北京發展。平均一家飯館按每年20萬的收入來算,這一千多家就收入兩個億,一家飯館平均按十個人計算的話,一千家就能帶動1萬人創業。
還好,縣上很支持我們,出臺了扶持發展清真餐飲業的政策。我們正在申請成立張家川人北京餐飲協會。團結起來,三個臭皮匠還頂一個諸葛亮嘛,只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想辦法,打好民族牌,把清真餐飲業當民族文化來搞,雖然我們沒文化,但我們可以聘請有關方面的人才包裝打造呀,我不信搞不起來。
采訪后記:在和今年39歲的馬志武的接觸中,我發現他很喜歡笑,我想這或許是他樂觀心態的表現吧,他的成功或許也與他樂觀陽光的心態有極大的關系。在聊天中我得知,他是個很顧家的人,弟弟上大學,娶媳婦都是他掏錢。他對筆者說,自己情況好就多擔待一些。他也是個孝子,這次回老家,主要是想陪伴在臥病在床的父親身邊,北京的生意扔給媳婦和孩子們看管。他告訴筆者,大哥和阿嫂挺孝順父親,一直陪伴在父親身邊。他常年在外,陪伴父親的時間很少,感覺挺對不住哥哥和嫂子的,有點愧疚。他對筆者說,現在家里情況還不錯,有個侄子也吃上公家飯了,現在新疆當老師,弟弟是個大學生,畢業后在縣里的某個機關當干部。這一天陽光明媚,我和馬志武及馬偉在他家的院子里曬太陽,聊天,呼吸著農村里的新鮮空氣,感覺到格外的開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