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農事鐘點工在連五鄉蘭家村綜合養殖場剪羊毛

川王鄉鐵洼村設施蔬菜為鐘點工搭建工作平臺

連五鄉紫花苜蓿種植基地是農事鐘點工最喜歡的工作地之一
“早上6點多收拾好出門,在附近就能找到活干,啥都不耽誤。每天能掙到六七十元工資,干完活就能拿到錢。”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連五鄉贠家村村民劉菊梅一邊熟練地移栽辣椒苗一邊喜滋滋地說。在張家川縣農村,原來婦女領著小孩串家門拉家常的現象沒有了,走進農村廣闊的田地隨處可見一群群婦女穿梭在田間地頭,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
張家川縣農業比重大、農村范圍廣、農業人口多。近年來,該縣把加大土地流轉、加快現代農業發展作為全縣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村民需求為導向,緊緊抓住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重大機遇,積極探索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有效途徑,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加快土地流轉力度,扎實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和農村土地承包機構建設,一大批種植大戶脫穎而出,種植大戶“抱團發展”成立農民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到了農忙時節,這些合作社僅靠自己和家人的勞動,遠遠不能滿足生產發展的需要,缺勞力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像劉菊梅這樣的“農事鐘點工”應運而生,她們熟諳農事,隨叫隨到,按時取酬,很受種植大戶歡迎,走俏農村。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種植大戶實際困難,也為農村閑散的剩余勞動力提供了撈“外快”的機會,激活了農村留守婦女“鐘點工”市場,拓寬了留守婦女增收渠道,掙錢顧家兩不誤的農村留守婦女在自己家門口就能輕輕松松掙到錢,實現了婦女就業與農村經濟增長雙贏。
“我們上班是工人,下班是農民。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后,我到合作社上班,也成了‘上班族’。”連五鄉三合村村民周惠蘭高興地說。2012年年初,周惠蘭以每年每畝200元的價格,將自家3畝撂荒地流轉給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將土地統一管理耕種解決養殖大戶飼料供給難的問題,同時將剩余土地流轉給天水嘉禾草業有限公司種植紫花苜蓿。周惠蘭告訴筆者,她平時都到合作社上班,工作熟悉穩定,工資也比進城打零工高,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干干自家地里的農活,掙錢顧家兩不誤。
縣委農工部負責人告訴筆者,像周惠蘭這樣的“農事鐘點工”走俏農村歸功于張家川縣結合區位、資源優勢和產業特點,在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的過程中,積極發展各種農村經濟合作社和專業協會,并在技術、資金、信息等方面實行互助合作,在政策、資金、土地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使農村各種經濟合作社和各種專業協會迅速落地生成,滿足了廣大農民群眾的不同需求。
張家川縣通過組建發展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協會,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連接起來,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搭建了一個發展平臺。由于這些工作對工人的技術要求低,而且整個工作環節全年都需要人手,工作崗位穩定,成為農村留守婦女和老人的“理想職業”。目前,該縣已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各種農民協會57家, 覆蓋養殖、種植、經濟中藥材等特色產業,有社員、會員近1000人,帶動6695戶33470名農民群眾發展致富, 起到了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