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近年來,尤其是張家川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成立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我縣廣大文藝工作者,認真貫徹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把握文藝發展的正確方向,高揚先進文化旗幟,繁榮發展文藝事業,積極投身火熱的現實生活和文藝實踐,潛心創作,辛勤耕耘,作家、書法、美術等七個藝術門類,百花齊放、異彩紛呈,創作出一批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開展了一系列富有影響的文藝活動,涌現了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有效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全縣文藝事業呈現出隊伍壯大、創作繁榮、團結和諧、充滿活力的良好局面。特別是12月20日,張家川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順利召開,進一步凝聚了全縣文藝工作者的力量,明確了今后的工作方向?h新聞中心特別推出【文化奇葩】系列報道,展示近年來張家川縣文藝界取得的豐碩成績,振奮廣大文藝工作者精神,激發創作熱情,為建設幸福美好張家川譜寫更加華美的樂章。
以人民為中心創作無愧時代的作品
——張家川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側記

12月19日——一個陽光普照的冬日,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文化藝術史冊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上午9時剛過,在回鄉風情園一樓會議室,參加張家川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的代表們陸續到來。他們當中既有德藝雙馨的老作家、老藝術家,也有嶄露頭角的文壇新秀、藝苑新苗,更多的是當下在文學、戲曲、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等文藝各領域的中堅力量。不時有人看到手機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動態,抬起頭,彼此相識一笑——原來你也在這里。
若以旁觀者的視角看,這是一次盛況空前的“群英大會”,而作為與會者,深感親切、光榮之余,也有了一肚子的話要說——既有對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學習體會,也有對張家川縣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熱切期望與建議。10時,縣委書記劉長江走進會場,參加代表大會并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指出,多出優秀作品和精品,是黨和政府的囑托,是時代的需求,是人民的愿望。要求全縣廣大文藝工作者在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大力弘揚時代精神,不斷打造精品力作,努力追求德藝雙馨。
文藝有力量——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鑄造一代人的使命精神
“我們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偉大的時代更需要藝術的色彩和文化的溫度。張家川地處隴右要沖、絲路重鎮,是先秦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千百年來,歷代文學藝術家以巍巍關山為深厚文化底蘊和創作靈感,曾在中國文藝史上寫下了輝煌篇章;現在,張家川文藝發展面臨著大好機遇,我們有信心繼續保持文藝領先,為文化強縣建設作出更大貢獻!笨h作家協會會長馬國強在接受采訪時說。
人民立心,精神鑄魂,這是時代的號角,也是藝者的心聲。
“我自幼在農村長大,我個人的創作一直扎根于鄉土文學領域,每次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塑造一個英雄和一種崇高,從小說到詩歌、評論都具有廣泛的受眾,這也說明時代需要崇高,人民群眾需要英雄和正能量!睆埣掖ǹh青年作家、縣作家協會會員李彥周談及此深有感觸地說:“現在只要你一打開電視機,就會看到大量的雷劇、神劇,對歷史和英雄一味地戲弄,這些作品很容易對青少年產生誤導,讓他們不能正確認識過去。如果過去是被丑化、被神話的,哪里又有莊重的未來?我們需要莊重地面對自己,莊重地面對讀者,只有莊重,才能珍重。”在他看來,文學是關乎心靈的事,創作文學作品是為了暖人心田、啟人心智、勸人從善向美,否則作家就不配被稱為“靈魂工程師”。
“真正的主旋律不單指波瀾壯闊的現實題材或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只要能展現生命本真、人性之善、藝術之美,都是弘揚主旋律的優秀文藝作品。比如我們正在創作的大型歷史電視劇《關山魂》,與以往的‘電視劇大片’不同,視角并沒有圍繞那些風云變幻的大事件,而是通過主人公個人情感脈絡,展現這些歷史人物作為改革派為當時的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所帶來的巨大變化。”張家川縣青年作家、縣作家協會會員楊來江說。
文藝有溫度——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抒寫實現中國夢的征程
文藝,要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這一鑄造靈魂的工程本身,也發軔于我們火熱的生活、腳下的土地。
張家川縣攝影家協會會員李德海作為一名攝影工作者和愛好者,用一部相機,半個世紀以來,在一聲聲清脆的快門聲中,記錄下解放后張家川縣一戶普通家庭五代人的命運變遷,也記錄下了翻天覆地般的時代進步!皬囊恍├险掌覀兛梢钥吹,張家川縣從舊社會的一片廢墟之地變為今天的街道寬敞、樓房林立……這一切巨變,我們通過照片看在眼里,記在心中,他們永遠留在了鏡頭里。是人民創造了時代。 睍䦂錾希畹潞_呎f邊展示著收藏的一些老照片?h委宣傳部副部長、攝影家協會會長惠文輝看得很真切,頻頻點頭地說:“不管時代怎么發展,文藝工作者走基層、到群眾中去交朋友、走群眾路線的法寶千萬不能變。只有心中裝著人民,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才能準確反映他們的需求和心聲,創作出積極向上的好作品。”
對此,張家川縣青年書法家汪曉東也深有感觸:“這幾年來,我們在縣文明辦的牽頭帶領下,經常組織開展‘三下鄉’服務活動,受到基層老百姓熱烈歡迎,送書法作品時人山人海,聽講座時難得安靜,評點作品時爭先恐后——與其說是書法家‘送溫暖’,不如說是農民兄弟們回饋給我們強烈的‘幸福感’!
“因為工具簡便,書法已成為不分身份、年齡、性別且廣受歡迎的大眾化藝術實踐方式。書法家有責任、有義務‘推波助瀾’,讓書法與人民大眾的關系拉近些,全民書寫,翰墨天下,對養成健全人格、弘揚傳統文化,功莫大焉!笨h文聯干部、青年書畫家趙旭升說。
文藝,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始終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當下,文藝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抒寫和見證著實現中國夢的歷程。
文藝有創新——站在新起點,面對新挑戰,為作品賦予時代感召力
創作是中心任務,作品是立身之本,創新是時代命題。全新的藝術發現、藝術角度、藝術表現,全新的觀念、內容、風格,全新的語言、體裁、技術,推動了文藝形態、文藝類型的創新,拓展了文藝創作空間和傳播渠道,為作品賦予了時代感召力。代表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文藝吹響了前進的號角!
張家川縣龍山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馬永杰說:“在受益于便捷通達的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同時,文學、書法、美術等藝術行為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市場帶給創作者財富的同時,又給創作者套上了枷鎖,必須承認,有些創作者成了市場的奴隸,創作照搬照抄、簡單重復,沒有絲毫創新。創作的目的不再是為了藝術本身的價值和意義,而是為了粉絲的追捧以及眼前的名和利!
所謂經典,占領的不是暫時的市場,而是要留給幾代人以及后世長遠的記憶。向往光明是人類的天性,表達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的作品,必然會受到讀者和市場青睞。馬永杰說:“與其成為市場的奴隸、被牽著鼻子走,不如成為創作的主人,寫自己想寫的、有良知的、能帶給人們美好和希望、讓人們看到夢想就在前方的作品。一名作家、一名戲曲家如果能在有限的創作生涯中,創新、創作出一本或一部能被讀者珍藏、珍惜、長久記憶的好作品,那就是我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在藝術創新之路上,扎根文化、扎根生活,精心演繹文化的根與魂——這是文藝的學問和門道,也是文化的理想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