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春草綠。3月的張家川縣山峁溝壑,到處車來人往,培育點點新綠。全縣新一年的退耕還林補植補栽和植樹造林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
3月26日,筆者走進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關鄉,真真切切的感受這里的造綠氛圍。

我們的目的地是馬關鄉黃花村的一座山卯上,這座山峰的海拔達1800多米,四周是層層疊疊的山巒,以及掩映其間的村落。隨著馬關鄉鄉長李煜的指點,筆者發現周圍不少地方還能看到梯田的痕跡,不過現在上面栽種的不再是糧食作物,而是一棵棵的小樹苗。翠綠已經取代土黃,成為山上田間的主色調。

“這是我家的退耕地,一共5畝多。你看,這是楊槐,這是側柏,都是容易成活的鄉土樹種,再過幾年就能長成林子了。”在自家的地里,40多歲的楊軍平告訴記者,原來地里種的是小麥、洋芋,一畝地收成最好的時候能收300斤,遇到干旱少雨的氣候,只能是“春種一袋子、秋收一帽子”。
在一旁栽樹的妻子掰著手指頭給筆者算了一筆賬:她家退耕還林5畝,每畝地國家平均每年補助300元,并且連續補助5年。現在,她家每年就光退耕還林錢就領1500元,加之她們也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了,可以打打工、干干其它活,全家一年收入達到兩三萬元里,日子越過越紅火。退耕還林真是山綠民富的好政策啊,我們農民打心眼里歡迎!”

馬關鄉黨委書記蘇永平告訴筆者,今年,鄉上為了切實將這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實事辦好,及早宣傳動員,搶抓有利時機,提前科學規劃,嚴格苗木標準,合理整地栽植,全力為退耕還林創造條件,積極投身到退耕還林工作中,確保栽一棵活一棵,進一步為建成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生態文明張家川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前些年只會種糧食,一年忙到頭,也只能維持個溫飽。核桃可是‘致富果’呀!四五年時間就能結果,產量不低,回報也不小。進入盛果期的核桃,每畝收益能達到4000多元呢。”龍山鎮西們村村民馬志明笑呵呵的說道。
“幾年前這周圍大部分還是黃土色,退耕還林后,現在已經開始變綠了。”在張川鎮查灣的一座山峰上,查灣村民馬連生欣喜地告訴記者。
“退耕還林是一項投資大、見效慢、周期長的復雜工作,只有把山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把林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突出發展特色林業,做大做強林果產業,才能為廣大山區農民提供廣闊的致富空間,讓群眾從中實實在在的受益。”縣林業局局長張樹增深有感觸地說。
依靠退耕還林,農民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退耕還林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民心工程。

據悉,今年張家川縣將投資326.2萬元實施林業生態建設。其中投資30萬元完成退耕還林配套荒山造林1000畝,投資63.2萬元完成造林補貼試點3000畝,投資126萬元完成人工造林4200畝,公路綠化28.2公里,投資35萬元完成天保工程封山育林5000畝,投資72萬元完成森林撫育6000畝;完成退耕還林10000畝,涉及全縣13鄉鎮、92個村、4236戶;籌資200萬元,綠化大陽下李村—龍山南街村、張川上磨—恭門付川二級公路主干道23.5公里;在張家川鎮背武村、木河鄉上渠村新建核桃基地2000畝,在馬河村建設高標準優質大櫻桃設施栽培示范園;投資32萬元修建馬鹿林場五星梁磚混結構180平米管護站1座,投資35萬元建設關山森林派出所規范化辦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