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張家川畜牧獸醫技術推廣行業里,豆曉峰的名字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事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30年來,從關山腳下到清水河流域,他的足跡走遍了全縣15個鄉鎮,真正走出了一條科技干部與普通老百信的連心路,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張家川縣畜牧科技推廣領軍人。
張家川縣山大溝深,高寒陰濕,自然條件惡劣,農作物產量低而不穩,盡管廣大群眾日日辛苦勞作,可瘠薄的土地并沒有給他們豐厚的回報,幾乎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在貧困中苦熬,怎樣才能讓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這個最現實的問題不僅困擾著廣大的干部群眾,也讓豆曉峰暗暗下了改變這一現狀的決心。
1984年8月豆曉峰從甘肅農業大學畢業回到了貧瘠卻使人眷戀的故土,要求到縣畜牧獸醫站工作,他無怨無悔地選擇了工作艱苦并且得不到社會普遍尊重的畜牧獸醫技術推廣事業作為人生道路的新起點。
剛走上畜牧技術推廣崗位的他,首先從轉變觀念,改變農民傳統的飼養方式入手,先后多次深入到馬鹿、閆家、恭門等鄉鎮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引導農民大抓人工種草、飼草料青貯氨化和合理加工利用;進行圈舍改造和養殖小區建設,提倡舍飼圈養;優化畜禽品種質量,不斷增加養畜數量和規模;注重畜產品的深加工和市場營銷體系建設,力爭朝著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方向發展。為了解決全縣養殖農戶中普遍存在的優良品種難育、投入資金難籌、畜禽疾病難防、飼養技術難學、銷售市場難找的“五難”問題,他帶領畜牧科技推廣戰線上的一班人,在畜牧項目爭取、優良品種引進、黃牛凍配改良、三元雜交育肥、防疫驅蟲和畜產品安全保護等畜牧基礎工程和關鍵措施方面把工作做深做細,以典型示范帶動全面發展。在典型榜樣的帶動下,通過村看村,戶學戶,全縣廣大養殖戶的養畜水平不斷提高。養殖戶賺到了票子、嘗到了甜頭,全縣發展畜牧業生產有了更強的發展勢頭。
大力發展畜牧養殖中項目帶動的作用不可忽視,他常說:“畜牧要強縣,項目為載體,投資是關鍵。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貧困地區多一個項目,多一點投資,就增加了我們實現追趕性跨越型發展的力量。”為了獲得這份力量,他和時間較上了勁,在8小時的工作時間,他就像一個不斷旋轉的陀螺,隨處可見忙碌的身影。8小時之外,他苦守孤燈,研究論證各類項目報告,不知放棄了多少個雙休日。2003年7月有一個平安鄉新莊和馬源村建設肉牛繁育基地的項目論證,要求第二天早上提交有關省市領導過目,他徹夜未眠地完成了2萬多字的可研報告,及時爭取到了100萬元的投資。由他參與和主持的西部扶貧世行項目、畜牧綜合發展等項目,共爭取投資6000多萬元,為全縣畜牧業發展注入了活力。
2000年7月,全縣肉牛胚胎移植工作在東部鄉鎮全面展開,做為項目技術負責人,他深刻認識到該項高新科學知識在偏僻的農村進行推廣應用的艱巨性,廣大養殖戶的科學素質和認識水平與移植要求嚴格細致的科學水平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落差。面對這種情況,他不等不靠,不但沒有被嚇倒,而且知難而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工作責任和任務,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堅守在馬鹿移植點上,并對參與移植的12名技術干部定職責、定目標、下任務、壓擔子,激發出一種團結向上、奮發拼搏的工作熱情。3個多月的移植工作日,他們都堅守著各自的工作崗位,組織上站牛群、記錄科技資料、檢查受體狀態、實施移植手段,有條不紊地完成了各項技術規程,當年移植受體母牛500多頭。
憑著刻苦鉆研和求實創新的敬業精神,豆曉峰在本專業領域具有較高造詣和學識水平。1996年,當時32歲的他就被晉升為高級獸醫師,成為省級學術帶頭人。2014年9月,他又通過了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從事畜牧技術推廣工作30年來,6項省部級表彰獎勵、6項市廳級表彰獎勵、4項縣局級表彰獎勵等一項項榮譽也在不斷證實著他為科技推廣工作所做的努力。
新形勢下,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畜牧業生產升級增效的強大推進器,作為全縣畜牧獸醫技術應用與研究工作的領頭雁,豆曉峰在對農村畜禽防疫免疫的研究中,提出了建立畜禽主要疫病綜合防治系統理論,實現了因病設防制度向畜產品安全保護制度的轉變;引進和應用胚胎移植生物工程技術,將肉(奶)牛胚胎應用到畜牧養殖中,繁育生產純種肉(奶)牛品種,成為畜牧改良技術的重創性變革,是全國“十五”重點推廣技術之一。任現職后在國家級學術刊物撰寫和發表各種論著論文15篇。其中:2013年編寫的《現代肉牛規模養殖技術》(主編),在“聯村聯戶,為民富民”活動中,廣泛應用于基層畜牧獸醫技術培訓,發行發放5000多冊。由他主持和完成的畜牧獸醫科研項目有9項。已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天水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三等獎5項,天水市科技星火獎1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1項,國內先進水平1項,省內領先水平2項,省內先進水平4項。他本人執筆發表的各類專業技術論文14篇,其中國家級學術刊物刊登8篇,全國性學術會議交流和收錄論文3篇,省部級學術刊物刊登2篇,被國外期刊轉錄論文1篇。
多年來,豆曉峰深切了解廣大農民群眾和基層工作人員的所盼、所思、所想,積極結合自身工作實際,維護黨和群眾的利益,為群眾排憂解難,多辦實事。他嚴格要求自己,從工作、學習和生活作風抓起,為自己提出了“六在前”的要求,即思想改造走在前,廉潔自律樹在前,完成任務干在前,遇到困難搶在前,刻苦鉆研放在前,為民服務做在前。性格開朗、為人隨和的他,也贏得了上級領導的認可和下屬的尊重,職工們喜歡和他一同工作,他一邊干,一邊手把手地教,從理論知識到實踐經驗,非常樂意言傳身教。基層群眾盼著他上門服務,因為他總能夠把復雜技術和管理問題分析透徹,提出正確解決方式和方法。
從隴東南畜牧大縣到全省的牛羊大縣到畜牧養殖業成為全縣的三大富民產業之一,如今的張家川縣畜牧業發展走出了民族地區獨有的路子,而在這條路上,像豆曉峰一樣的科技工作者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相信在科技力量的推動下,全縣的畜牧業發展一定會有更好的未來!牽著牛羊奔小康的致富夢一定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