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發展:牛肉面大軍的生存之路

在湖北省的幾萬名張家川人,他們以家庭為基本單位開設面館。各家面館在保持西北特色風味的同時,也在積極融入當地餐飲文化特色,以兼容并蓄的姿態扎根這片土地。
武漢市一處商業街區,張家川人馬國寶的牛肉面館鬧中取靜,在街頭一處并不起眼的小門臉已經開了四個年頭。經營這個小店,是馬國寶從17歲開始打工20年以來干得最長久的一份工作了。之前雖然也是做餐飲,但一直都是給別人打工。現在終于可以自己做自己的主了,但要操的心也更多了。
“今年拉面館的生意都很不好,跟前幾年相比有很大的差別。前兩年生意好一點,今年都普遍不行!瘪R國寶說,天一熱就沒多少人愿意吃面,每年夏天也因此成為武漢牛肉面經營的淡季。有時候,辛苦一天也就能剛好能掙回個本錢。由于生意不好,這段時間不少張家川老鄉都會全家返回老家,等到三伏天氣過去后再回到武漢。眼看著一家老小都指望著他能賺點錢貼補家用,他便考察了周邊市場,在兩個月前開了一家燒烤店。

“剛兩個月時間,還能湊合。比拉面店稍微好一點!瘪R國寶說。
每天下午六點左右,牛肉面館一關張,他都得驅車40分鐘趕往自己的燒烤店。等趕到時,店里的小伙計已經支起了燒烤攤,開始招呼客人了。趕上忙不過來的時候,馬國寶就會親自上手,尤其是他烹制的茄子已經成了當地一道名小吃。
馬國寶的烤茄子能夠得到當地人的認可,源自于他的潛心鉆研。
“看人家怎么做,去學習一下,你不學習,做的口味和武漢人的不一樣。人家吃上一次兩次就不吃了。毛豆、花生都是到武漢當地人跟前學的,我們又不會弄那個!瘪R國寶笑著說道。
在馬國寶燒烤店幾十公里外的孝感市漢川(縣級)市,他的老鄉馬小軍同樣也是考慮到面館的效益不如從前,大膽放棄做了十一年的拉面館,一心做起了武漢人幾乎餐餐不離的豆干。

“我當時學的時候還是在武漢學的,學了兩個月。”馬小軍說。
考慮到做豆干投資小、風險也小,況且當地的老鄉面館又特別多,所以根本不用擔心銷路。另外,這樣一來也能讓當地的清真餐館能用上正宗的清真原材料。
雖然馬小軍的豆干作坊開起來才剛一個月,但是對于未來,他信心滿滿!拔蚁M诤狈秶哪滤沽侄伎梢杂玫轿业亩垢桑谝话唁N路打開,第二把少數民族品牌在湖北范圍之內可以推廣出去,把咱們清真食品行業推廣出去!
無論是馬國寶、馬小軍,還是千千萬萬的張家川餐飲創業者,他們在時代的風浪里,總是勇于創新、敢于挑戰自我,并結合地域特色,走出一條融合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