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蘭州作為張家川人能夠觸及的最近的大城市,有無數人懷揣夢想,前往那里開始了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在這座城市中,張家川人與牛肉面結下了不解之緣。通過20多年的努力,蘭州成為張家川人成功創(chuàng)業(yè)的第二故鄉(xiāng),更成為張家川人在全國發(fā)展的大本營。
蘭州牛肉面這種古老的傳統(tǒng)美食,被人譽為“中華第一面”,更成為蘭州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名片。在這座城市中,與蘭州牛肉面有關的故事太多太多。而這些故事中,有張家川人講給人們聽的。
在蘭州的大街小巷里,隨處可見這樣的牛肉面館,這其中有許多都是由張家川人開設的10年以上的老店。馬老六是張家川人最早到蘭州闖蕩的“牛一代”之一,和許多人的經歷一樣,從十二三歲開始打雜洗碗到自己當老板,最多時開店十三家,現在又轉戰(zhàn)高校餐飲,他的創(chuàng)業(yè)模式被無數張家川人復制。
“蘭州有兩千多家到三千家,張家川人開的有兩百多家,牛肉面協(xié)會成立后我們統(tǒng)計過的是這個樣子的,現在應該說比以前還要多。” 蘭州牛肉面協(xié)會會員馬老六對記者道。
這兩百多家店,不只是單純意義上的生意門店,更是一個個的單體孵化中心。拿馬老六來說,曾經在他店里學習拉面手藝張家川人就有五百多人,隨后這些人帶著手藝去全國各地闖蕩,逐漸又成為老板的就有好幾十人,之后他們又繼續(xù)孵化出更多的餐飲從業(yè)者,這個過程不斷循環(huán),從未間斷。
“如今,在武漢、在北京、在湖北、在珠海那邊,在新疆的開店的,基本上到處都有。”馬老六說。
在張家川“牛一代”為鄉(xiāng)親們在蘭州闖出了一條創(chuàng)業(yè)路后,精明的“牛二代”開始了品牌、技術和人力資源的輸出。蘭州市皋蘭路馬艾薩牛肉面的這塊招牌,在這里已經挺立了整整14年,“牛二代”張家川人馬俊國就是馬艾薩品牌的創(chuàng)始人。馬俊國被老鄉(xiāng)們戲稱為“打不死的技術控”,二十多年來,他騎壞了八輛摩托車,跑遍了蘭州大大小小的牛肉面館。嘗調料,他的舌頭一個月都不知肉味。調配方,他可以讓一個普通面館生意火爆;選食材,他知道用什么樣的面更勁道,效益更好。四季不同,他可以調配出適應四季的牛肉面用湯,迎合人們與時俱進的時代口味。正是有了這樣的核心技術,很多在北京開辦牛肉面快餐的張家川人都加盟了馬艾薩品牌,有了技術和市場的完美結合,這些“牛三代”的店開得都非常火爆。
憑借著自己掌握的技術核心,馬俊國的馬艾薩品牌現在已經在北京等地有加盟店近40家,成為張家川人自創(chuàng)品牌在全國加盟量最多的連鎖店。
“下一步就往別的城市發(fā)展,為咱們張川人提供品牌,提供技術含量,我再往其他各大城市發(fā)展。”蘭州馬艾薩牛肉面品牌創(chuàng)始人馬俊國這樣盤算著。
從張家川闖蕩到蘭州,再從蘭州輻射到全國,甚至走向國外。張家川人從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中走出來,憑借吃苦耐勞、聰明果敢、誠實守信的優(yōu)秀品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隨機應變,先人一步搶占市場,闖出一條適合自己發(fā)展之路。
群眾出去開這個飯館,第一個說就能夠穩(wěn)定的脫貧,而且這些人出去也能開闊眼界,綜合素質有很大的提高,所以從經濟效益上也罷,精神文明上也罷。縣委曾經提出這樣一個口號,張家川要發(fā)展,滿世界開飯館,這確實也是如此。 甘肅省清真食品管理辦公室主任劉鐵軍充分肯定了張家川的脫貧思路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