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家川縣是隴東南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地理位置偏僻,境內地貌復雜,大部分貧困群眾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基礎條件落后、自主發展能力不足的生態功能區,資源匱乏、交通閉塞、生產力水平低下、返貧率高。如何抗擊貧困?如何改善條件尋找致富門路?沉甸甸地壓在山區群眾的肩上,也壓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者的心上。為了讓每一個民族,每一戶困難群眾在全面小康進程中不掉隊,張家川縣把易地扶貧搬遷確定為全縣精準扶貧四大攻堅任務的基礎性工程,作為全縣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凝聚起了全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合力。

科學謀劃,決心打贏攻堅戰
“精準扶貧建平臺,易地搬遷促攻堅”。為切實加快全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進程,張家川縣緊扣全省“1236”扶貧攻堅計劃和市縣“1+18”精準扶貧實施方案,科學制定張家川縣精準扶貧易地搬遷支持計劃和作戰圖,以 2015—2017年為集中攻堅期,計劃對31村1763戶9807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涉及貧困村20個,貧困農戶536戶,貧困人口3003人。以此為基礎,將正在實施的2013和2014年建設工程作為精準扶貧的示范引領工程,2018—2020年作為對扶貧攻堅成果的鞏固提高階段,計劃對符合條件和有意愿搬遷的群眾實現應搬盡搬。
縣發改局把精準扶貧作為當前工作的頭等大事,按照全縣“一個提速、十個覆蓋、四個攻堅”的精準扶貧目標,堅持“創新機制促服務,統籌推進促融合”的思路,專題成立“1+5”精準扶貧工作小組,即:精準扶貧領導小組和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后勤保障、信息和數據統計、材料宣傳以及聯村聯戶5個職能小組,持續傳導工作壓力,凝聚工作合力,靠實工作責任,強化工作措施,組織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隊員情系民計民生,深入群眾調研,帶著感情幫扶。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各項建設有序突破,扶貧效果逐步顯現。
陽光操作,讓扶貧措施深入搬遷農戶心中
張家川縣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以前的搬遷模式把戶數較少、搬遷意愿強烈的群眾拒之門外。為此,縣上進行了多種有益的探索。
在村莊規劃上,堅持“規劃到縣、計劃到村”,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及時召開群眾代表大會,合理確定搬遷農戶,并在鄉村兩級張榜公布。進一步瞄準貧困對象,明確目標任務。始終突出規劃意識,注重規劃的完整性、科學性、連續性,增強規劃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嚴格按照規劃確定的搬遷規模,明確分年度搬遷任務,制定項目實施方案。針對群眾經濟條件和需求差異,合理確定住房建設標準,科學謀劃安置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衛生等公共資源配置,后續富民產業發展和遷出區生態恢復等措施。

在安置方式上,按照“高移低、陡移平、遠移近”和群眾自愿的原則,統籌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新型城鎮化試點等項目,采取整體搬遷、插花安置、就近搬遷、改善條件等方式,整體規劃,分批安置,實現靈活搬遷。
在項目建設中,張家川縣嚴格落實項目公示、進度報告和專項稽查等各項建設制度。一是項目信息公示。在易地扶貧搬遷年度實施方案批復后,第一時間在縣政府網站向全社會公示公告,在各項目村張榜公示,并在項目完成后,設立永久性公示牌,接受群眾和社會的監督。二是項目過程透明。堅持以村民為主導,從選址、征地、規劃、戶型設計、后期配套工程建設等環節都由廣大村民討論決定,并組織群眾代表赴實地參觀考察,消除了后顧之憂,形成了共同參與的良好態勢。在具體建設中,嚴格按照“四議三雙一監督”為主要內容的“陽光村務”活動,促進各項工作在陽光下進行。摸索總結出了一套“規劃統一、形式多樣、相互監督、共同參與”的新農村建設工作模式,強化了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得到了群眾的大力支持。三是資金運行安全可靠。堅持把資金安全、質量保證、建設程序和風險防范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的基本紅線,在工程建設和資金使用上嚴格執行項目法人制、四方合同制、工程管理報賬制、公示制等各項基本建設制度,實行專戶儲存、專款專用、封閉運行,并按照工程建設進度及時足額撥付到位。項目啟動前,及時組織項目鄉村召開村民大會,選舉產生群眾代表,成立村民理財小組和理事小組,設立公存賬戶,收存群眾自籌款項。在項目鄉鎮設立易地扶貧搬遷資金專戶,在收到住宅補助專項資金后,及時轉入搬遷項目村的公存賬戶。各施工單位資金報賬和自建群眾住宅建設補助發放,均在村民理財小組或村理事小組、鄉村兩級的共同監督下統一按進度進行,縣上對易地扶貧搬遷建設資金報賬實行跟蹤問責,定期核查監督,及時公布資金使用明細,力求工程建設公開公平、公正透明,確保了資金使用安全。
閆家鄉村民錢文清說,“整個建設過程、交款、抓房號都是通過村上的理事小組監督完成,實現了陽光運行、陽光監督,搬得出,穩得住。”

示范引領,搬出一條“幸福路”
自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以來,全縣已搬遷安置3921戶 21681人,新建易地扶貧搬遷新村51個,居民住房3921套,建筑面積33萬平方米,巷道硬化面積5.8萬平方米,新建和改造高標準基本農田0.73萬畝,新建人畜飲水工程33處,架設輸電線路52.6公里,新修鄉村道路15.9公里。為加快群眾致富步伐,建設新農村開辟了新天地,也為精準扶貧農村住房改造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
2015年搬遷的14個村中,7個插花安置的村已全部完成搬遷安置。對易地搬遷用地、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等需求實施清單管理,多渠道整合基礎設施和產業開發等符合國家政策要求的各類項目資金,有效解決了群眾在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后顧之憂,極大的調動了困難群眾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加快了安置點建設的標準化進程。
西坡村村民楊文強是張家川縣2015年第一批插花安置受益群眾,他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我們村原來娃娃上學每天要爬4趟山,山高路滑溝深,提心吊膽。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住上了新房,在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平坦、寬敞的地方安了家,從此,我們就可以安心的賺錢,我們也有信心告別貧困,走向富足。”“這次搬遷,我們自己選了蓋房材料,工程也是我們鄉親們自己干的,我既是工人也是”監理“,修的房子既好看又放心,真是太好了。”西坡村村民楊國新高興的說。

走進木河鄉易地扶貧搬遷莊河新村安置點,一幢幢整齊白墻紅瓦的“小洋樓” 出現在眼前,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戶,整齊的太陽能路燈排列在道路兩邊,衛生室、幼兒園、農家書屋、文化廣場等一應俱全。“沒有扶貧搬遷,村民們恐怕一輩子都離不開高山,也很難擺脫貧困。現在住的是樓房,喝的是自來水,村口就有客運站,坐車10分鐘就能到龍山鎮趕集。”莊河村黨支部書記馬繼東說。
在馬鹿鎮寶坪新村,一棟棟嶄新洋氣的樓房依山傍水,猶如顆顆明珠,鑲嵌在關隴古道;條條巷道干凈整齊,更像串串音符,演奏著安居樂業的和諧贊歌。村民們在剛建成的新院子里辦起了“農家樂、農家院”,忙碌的招攬顧客,唱起“生意經”。門口的公路旁,停放著各式各樣的汽車。院子里游客們吃農家飯、享農家樂,說笑聲、叫喊聲不絕于耳。哈六斤說起馬鹿鎮寶坪村以往的面貌,不由得皺起了眉頭。“以前路不好走,條件差, 煤都運不進村,在山里砍一些柴燒,做頓飯煙熏火燎,好多年輕人寧愿在外面打工,也不愿意回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好,我們一家政府共補貼了近40000元,幫我們建起了新房,住的比以前寬敞多了,還利用自家房子做起了‘農家樂’,村里現在有10幾戶人家都在做,年收入三四萬元”。
項目的實施不僅改變了搬遷戶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還使搬遷戶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思想觀念等發生了根本轉變,增強了脫貧奔小康的動力。一個個安置點凝聚了扶貧攻堅合力,一首首“致富新曲”開始在阿陽大地縈繞回旋。

深度融合,加快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步伐
為了進一步提高精準扶貧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易地扶貧搬遷和精準扶貧的深度融合過程中,張家川縣堅持以精準扶貧的思路和辦法深化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縣發改局先后多次赴省市農發行協調易地搬遷安置點貸款事宜,目前,貸款前期手續已完成,農發行2300萬元專項基金已撥付城投公司賬戶。
目前, 全縣2015年708戶搬遷農戶全部完成住宅主體,其中貧困戶住宅主體完成290戶,占總任務的100%。預計年底前全面完成計劃建設任務,實現搬遷入住。
隨著精準扶貧的深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必將在阿陽大地四面開花,迎來全縣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