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層】農業產業“進溝上山”
——胡川鎮穩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胡川鎮在建的千畝核桃園一角
去年以來,張家川縣胡川鎮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全新發力點,緊緊瞄準市場需求,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開啟農業產業“進溝上山”模式,全力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綜合效益,努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胡川鎮部分地貌
一川一梁三溝的地貌讓胡川鎮在發展高效農業過程中遇到了瓶頸。如何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到既不觸碰耕地紅線,又能突破發展瓶頸,胡川鎮采取跳出川地看農業的方式,開啟農業產業“進溝上山”模式,讓紫花苜蓿、山貨、核桃、小雜糧種植、養殖等特色產業和產品按照金字塔狀覆蓋全鎮范圍內的大小山梁,保證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前前后后已經忙了半個多月。這么好的核桃苗,栽不好死掉真就可惜了。”4月1日,胡川鎮蒲家村馬興文和老伴兒繼續在位于半山腰的地里定植核桃苗。“二十年前,別人在地里種小麥玉米的時候,我就在眼前的這塊地里育了5000株楊樹苗,主干長到一指頭粗的時候,有人來收購,賣了近2000塊錢。當時的2000元要種多少畝小麥才能賺到?所以我覺得農業產業就是要因地制宜,要優化,要調整。現在鎮上動員栽植核桃,我第一個響應。”馬興文一邊忙一邊說。

馬固班和家人一起修剪核桃樹苗
“我們這里避風向陽,歷史上就是產核桃的好地方,方圓1公里樹齡超過百年的老核桃樹不下10棵。樹齡最老的的一顆核桃樹,到現在還產果,皮薄味香。”臨近地塊里,村民馬固班接過話茬說到,以前村里動員植樹,讓栽刺槐之類的保持水土的樹苗,大家積極性不高,今年大家一聽栽植核桃,一呼百應,積極性空前。

“近年來,我們一直更新觀念創新思路,努力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做文章。”胡川鎮黨委書記洪三姓說去年以來,胡川鎮針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深刻領會、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市場需求導向,進一步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主攻農業供給質量,加快發展核桃、紫花苜蓿、小雜糧等特色產品,增加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供給。

目前,胡川鎮千畝核桃種植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鎮長馬亮表示,鎮政府將全面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融合生態優勢與特色資源,結合鎮情實際,持續在推動農業產業“進溝上山”上下功夫,在核桃、林產品加工、養殖等方面,有規劃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同時,積極引進種養殖加工和林產品加工企業,拉長農業產業鏈,促進三產深度融合,走一條促進城鎮經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
據當地人介紹這是一棵樹齡超過100年的核桃樹,類似這樣的核桃樹在他們村比較多。

定植不久的核桃樹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