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日大陽鎮蜂農查看中蜂繁殖情況
時下,張家川縣大陽鎮本著市場引導,政府服務,鼓勵農民自愿的原則,正在緊鑼密鼓地實施“中蜂+果樹+中藥材+小雜糧”綠色創新發展模式,積極探索培植延伸中蜂發展產業鏈。該鎮多個合作社利用荒山、林地、承包地栽種各類果樹、套栽藥材和苦蕎等小雜糧,既作中蜂養殖的蜜源,又增加農戶種植收入,實現現代特色農業綜合開發多重效益。

4月1日,楊福洞和合作社的一位成員一起觀察蜂箱中的采蜜板
楊福洞是大陽鎮大陽村村民,養殖中蜂已經30多年了。這幾天,他接到一份來自大陽鎮努家園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邀請函,邀請他到合作社擔任中蜂養殖技術員,年薪2萬元。
“真沒想到,鎮上能把土蜂當作一個產業來扶持。”4月1日,在大陽鎮努家園中蜂養蜂基地,楊福洞一邊帶領股東們對中蜂的繁殖情況和病菌防治進行檢查一邊感慨地說。這位憑借著30多年中蜂養殖經驗成為中蜂養殖基地技術員的老人對大陽鎮發展中蜂產業信心滿懷。

“中蜂,也就是大家平時說的土蜂,與‘洋蜂’的區別明顯。它有一個特點就是更擅長在蜜源較為分散的山區采蜜,雖然產量較低,但養殖技術要求也低,很適合低收入農戶。”一開始聽說鎮上打算扶持蜂產業時,楊福洞還擔心過一陣,擔心鎮上選錯蜂種。后來看到幾個合作社都選擇養殖中蜂時,他才放下心來,認為鎮上培植蜂產業,選擇中蜂是正確的。“土蜂適合我們這樣的地方。你看,我們周圍分散的蜜源植物很多。四月的桃花杏花梨花,五六月的菜花槐花,七月的苜蓿花。這些都很適合土蜂。”楊福洞表示,除了過硬的養蜂技術,更看重大陽鎮及周邊鄉鎮漫山遍野的蜜源。

“還有八月的苦蕎。對面山上我們流轉了近500畝地,用來種植花椒,同時套種苦蕎。”楊小文接過話茬補充了一種蜜源植物。楊小文是努家園中蜂養殖基地的負責人之一,沒有養過蜂,只知道中蜂抗病性強,而且平時無須太多照看,養殖技術要求低,如果能對農戶稍加培訓,就能養殖,所以在成功聘請技術員之后,他就積極動員身邊的幾個人一起嘗試著發展這個產業,目前他們已自籌30多萬元用于購買中蜂、流轉土地等。“我們十分熱心這個產業,希望先行試點能早日取得成功,這樣就能吸引更多的低收入群眾一起發家致富。”楊小文表示中蜂產業既是農民發家致富有效途徑,又是維護生態平衡、物種多樣化和農作物增產的重要力量,他們將會聯合全鎮中蜂養殖戶逐步把中蜂養殖產業做大做強,使中蜂產業發展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新途徑。

大陽鎮中蜂養殖協會的部分蜂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