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0日是中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張家川縣博物館推出主題社教活動——“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之‘走進博物館,感受陶藝魅麗’”,讓孩子和家長在增長知識,樂享手工陶藝的同時,著實體驗了一番工匠精神。

該活動環節分為參觀展廳觀看文物了解認識陶器、講解用途示范教學、動手實踐制作陶藝三個環節,旨是讓孩子們通過觀察、聆聽、觸摸、操作、思考,多角度地認識制陶這項傳統技藝,引導他們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聯系起來,形成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

“陶藝是一門綜合藝術,經歷了復雜而漫長的文化積淀歷程。現代陶藝繼承了古代陶藝的創作形式,又有了新的藝術創造。古代的陶器用途比較單一……”在博物館一樓展區,工作人員給孩子們進行陶藝相關知識的講解,讓大家對陶藝的發展歷程和制作技藝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和認識。

“陶藝制作的全過程分為七步:制備原料、拉坯、晾坯、修坯、素燒、上釉和釉燒,本次體驗的是其中之一的拉坯,即根據造型的需要,將準備好的坯料制成具有一定形狀和尺寸的坯件,如碗、盆、杯等……”進入手工制陶體驗環節之前,專業老師給孩子們詳細講解了陶藝制作流程并進行了示范制坯。觀看完示范動作后,參加活動的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拿了泥巴做起來。大家做成的坯件基本上是碗和杯這兩類,雖然做工不那么精細,但是看著自己的作品,許多孩子都滿意地笑了。

“以節日、紀念日為契機,每個特殊的日子,縣博物館都會推出特色活動。比如這次制作陶藝這個環節,就將此次活動推向了高潮,孩子與家長一起制作陶藝,雖然作品不那么精美,但是制作工程不僅讓孩子和家長們親身體驗了一番工匠精神,更讓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深入人心。”縣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感受陶藝魅麗主題社教活動是該館專門為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量身定做”的社教活動,目的就是讓孩子們在這個紀念日有一次別有意義的體驗。

據悉,中國“文化遺產日”是國務院為了增強全社會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守衛中國民族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而設立的全國性紀念日。國務院規定,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文化遺產日”;2017年,又將其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張家川縣博物館舉辦主題社教活動

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張家川縣博物館舉辦主題社教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