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教育,國之命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于個人,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于國家,師者,是百年大計的基石。教師重要,就在于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為弘揚全縣尊師重教的氛圍,發(fā)揮優(yōu)秀教師的引領示范作用,調動全縣教師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榮譽感,在各自的崗位上勤奮工作,縣新聞中心自即日起開設《園丁風采》專題報道,展示教師扎根基層、甘于奉獻的感人故事。
“一人一校”40年深情守護
—記連五鄉(xiāng)黃家小學教師張存久

▲ 上課了,張存久早早守候在校門口
翻過一道道梁,下過一道道坡,繞過高山深壑,一條羊腸小道與外界相通,沿著小道記者來到了張家川縣連五鄉(xiāng)黃家村教學點。學校有一個寬敞的操場,卻只有三間教室和四個年級29個學生。
一座大山,一所學校,一名教師,而張存久,是這所學校里唯一的老師。張存久生于1958年,從1977年,張存久開始了他在黃家村小學三尺講臺的生涯。40年來,他從青春歲月到花甲之年始終堅守在這里。
張家川縣西部最偏遠山區(qū)的這所農村小學,藏在連五鄉(xiāng)黃家村的一個半山腰里,與莊浪縣盤安鎮(zhèn)毗鄰接壤。創(chuàng)建于1964年,占地1000多平米的校園讓人很難和這所學校眼前的面貌聯(lián)系起來。
“創(chuàng)建之初,黃家村小學是一所完全小學。鼎盛時,也有二三百個孩子在這里上課,連莊浪縣盤安鎮(zhèn)王福家村的孩子也來這里上課。2000年以來,打工潮興起,農村里的人紛紛涌入城市打工就業(yè),村里孩子越來越少,現(xiàn)在這座小學只有十幾名孩子上學了。”村里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說。

▲ 學前班的拼音課
1977年,張存久從當時的縣二中高中畢業(yè),畢業(yè)后他參加了民辦教師轉正考試,通過后成為了黃家村小學的一名老師。從那時起,他一人面對一所學校,在偏僻的大山里,堅守著寂寞與清貧。
記者在連五中學校長馬國杰的指引下,走進了教室,學前班的7名留守娃在張存久的領讀下,齊聲朗讀著“a、o、e……”。
面對記者的突然來訪,張老師過來詢問,在說明來意后,老人有些緊張,隨即握住了記者的手,激動的情緒長時間延續(xù)著一個動作。張存久滿手的老繭,手指骨節(jié)粗大,僵硬,精神矍鑠, 削瘦干練,眼睛有些渾,但目光深邃。

▲ 學前班的拼音課手把手教學
“每次趴在老師的背上,都覺得特別幸福。”如今已為人父的王凱紅對這段記憶非常深刻。王凱紅說,父母長年在外打工,一直跟著奶奶生活,奶奶歲數(shù)大了,背不動他,張存久老師就主動承擔了背他過橋、護送他回家的任務。
留守老人蔣新泰說,學校位于山坡,過去一下雨就是泥坑,學生上學放學很危險,張老師就一個個送回家,再三叮嚀孩子們注意安全后才離開。
因為學校學生少,占地面積大,張存久每天都第一個到校打掃校園和教室,等學生們上學時,他早已打掃完畢,在校門口等候。冬天早上六點半,他還要為娃娃們生好爐子取暖,中午還得為十幾個娃娃做午飯,下午把娃娃安全送回家,他才能坐下來休息片刻。
在學校,面對“復式班”,他利用“動”“靜”搭配的方式,在不同年級間巡回授課……一天下來,他常常直不起腰,嗓子沙啞得話都說不出。重感冒時,他在教室里一邊打吊針,一邊批改作業(y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他也堅持坐著給孩子們講課。

▲ 在“復式班”三四年級講授《退位減》
他說,每天上課、備課、批改作業(yè)、輔導、測試各個環(huán)節(jié)下來,整天忙得像個風車一樣轉個不停,連上廁所都是小跑。
即便如此,張存久也毫無怨言,樂在其中。他說,“為了孩子們,我心甘情愿。”
“40年了,我習慣了山溝溝的味道,聽慣了孩子們的笑聲,只要有一個孩子我都會在這里堅持。”對于自己的這份事業(yè),張存久無怨無悔。
張存久回憶,那時,我作為村里當時唯一的高中生,家人希望我能找個好工作。然而一心眷戀家鄉(xiāng)的情懷油然而生。初次接觸小學教學,我一度彷徨。因為一到四年級的數(shù)學、語文教學都要我手把手教,我當時確實有些不知所措。看著學校一撥一撥的來新老師,可最終沒有一個能留下來的,自己心里也有些著急和動搖。
既當老師又當爸,走下講臺上灶臺,走下灶臺上“哨臺”。他就像一只轉不停的陀螺,用責任和愛在高山上領著一群小鳥飛來飛去。

▲ 張存久曾獲得過的各種榮譽
黃家村冬天的夜格外漫長,不僅因為冷,更因為缺水。為了能讓娃娃們早上喝到水,張存久就爬坡踏雪到三里外的泉里挑水。由于長期勞累,張存久的身體越來越差。除了頑固的頸椎病外,風濕病也一直困擾著他。妻子也勸他早點“病退”,可張存久就是不肯答應。
有這樣一件事深深印在張存久腦海里,因為黃家村于莊浪縣盤安鎮(zhèn)相連,當時莊浪的10多個娃娃就在學校讀書,其中有個盤安鎮(zhèn)李家嘴村的叫李雙海和李寶海倆兄弟,屬于單親家庭,家里很困難,當時倆兄弟連褲子都沒,光著腿,光著腳。當時,他就和妻子商量,從縣城扯來幾尺布才給倆兄弟做了褲子,平時,下雨、下雪經(jīng)常接送他們倆。如今,逢年過節(jié),兄弟倆都會回來看看我。

▲ 課間活動在《老鷹抓小雞》游戲中一同快樂嘻嘻
張存久說,他剛來學校時,沒有課桌和椅子,他就帶著學生們撿石子,然后拿回來在特制的水中浸泡,時間一長石桌子就形成了,然后就放在土堆上,就當課桌用了。后來從山上砍來木材,在教室地上打四根木樁,上面釘上一塊木板,就是課桌;沒有黑板,就在刨光的門板上抹上鍋底灰,就當黑板……總之,鋸子、斧頭、刨子這些家當一應俱全,沒有什么就自己動手做什么。
“以前妻子在家種地,我在教學點教書,農忙的時候,就那幾天。一遇到連陰雨,妻子一人忙不過來,我家的麥子常常爛在地里出芽,妻子坐在地里哭……”提起來就愧疚,張存久說最對不住的是自己的妻子。
在與記者敞開心扉的交談中,張存久無意間提起了自己的痛心事。2014年,老伴在各種疾病的折磨下,癱在了床上,臨床診斷為腦萎縮……突如其來的打擊,讓張存在愧疚和沉痛中掙扎了好久。但是,即使悲痛,他也沒有放棄山里的孩子,也沒有中斷自己用一生堅持的事業(yè)。他很快從悲痛中走出來,堅持每天早上給老伴洗漱完,便急匆匆趕到學校上課,中午放學后,他又要趕著給患病的老伴做飯、喂吃喂喝,很多人都說張存久傻,自己的老伴都這樣了,還操心學校和孩子。張存久從不反駁,只是默默地做著自己認為值得的事情。
在張存久老伴病癱在床的三年里,好多人也勸他,早點退下來吧,可張存久說“我走了后,誰來管這些孩子?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崗!”想起這些,想到這么多年,老伴一直默默的付出,支持他的教育事業(yè),終了卻落得如此下場,不覺間,他已淚流滿面,泣不成聲了……直到2008年,學校來了他期盼已久的年輕教師王國亮,他才放下心,離任校長這一職務。可是他從來都沒放棄學校,依然是孩子們的老師,依然像一位老爺爺疼愛孫兒那樣炙熱情感。雖然沒了校長這一身份,可是每天,在這間不到40平方米的教室里,張存久帶著29個學生學習兒歌、識讀拼音的老師身份一直沒變,倒讓這個本該有些冷清的校園,顯得充滿生機。

▲ 放學了,張存久都會送他們安全到家
山里的花開了又謝,當年的那些孩子們都一批批離開了大山,張存久卻依然堅守在這里。對他而言,他舍不得這座大山,舍不得這所承載了幾代人回憶和希望的學校,更舍不得他的學生。
村民李淑珍經(jīng)常說這句話,你看張老師給我們當老師,現(xiàn)在又給我的孫子當老師,頭發(fā)白了一層又一層,40年,三代人啊!
據(jù)張存久說,曾經(jīng)村子里家長重男輕女的思想很嚴重,不讓女孩讀書,面對這種情況,張存久走門串戶,與家長促膝談心,動員家長把孩子送來學校,沒讓一個山里的女娃娃輟學在家,一個個都學好本領走出了大山。
學校的變化從土坯到土木再到磚木三次大的變化,足以證明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對張存久來說,這就是國富民強興教的真實寫照。40年來,他教的孩子都長大了,唯獨他,40年來從未離開。2017年,張存久就已經(jīng)60歲了。9月10日,是他從教以來的第40個9月10日,第33個教師節(jié)。這天,他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優(yōu)秀教師,授予“縣園丁”榮譽稱號。

▲ 2017年9月10日,在第33個教師節(jié)表彰大會上,張存久被縣委、縣政府授予“縣園丁”榮譽稱號。(前排右三)
快要離開學校,離開這個崗位,張存久說,雖然要離開了,但是他將永遠心存三顆心,那就是愛黨、愛崗、愛學生的愛心和對學校的責任心,還有就是對得起教育、對得起家長的一顆良心。
冬去春來,寒來暑往。張存久用自己40年的傾心守護,兌現(xiàn)了自己的承諾,成為深山鄉(xiāng)村人人尊敬的人民教師。
“遠學大寨近學黃家”在1977年,這曾是黃家村的一面旗幟,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精神,一種“干字當頭”的精神。黃家小學的教育教學在以張存久這樣熱心教育事業(yè),一心撲在教育上的老教師來兜底,或者說是張家川縣的教育要加速發(fā)展,就必須有更多的像張存久一樣這些教育工作者來發(fā)揚不怕苦不怕累的實干精神,才能撐起民族地區(qū)的教育事業(yè)。

▲ 張存久對娃娃們說,正衣冠整理好就像個學生了。
現(xiàn)在看來,像張存久一樣熱心教育事業(yè),一心撲在教育上的老教師們,他們就是我們干好教育事業(yè)最寶貴的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