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教育,國之命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于個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于國家,師者,是百年大計的基石。教師重要,就在于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為弘揚全縣尊師重教的氛圍,發揮優秀教師的引領示范作用,調動全縣教師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榮譽感,在各自的崗位上勤奮工作,縣新聞中心自即日起開設《園丁風采》專題報道,展示教師扎根基層、甘于奉獻的感人故事。
雙手寫滿故事
——記張家川縣恭門學區教師袁生俊

在學校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堅守著自己的職業操守,默默無聞、盡心盡力地做著本職工作,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不分年齡、不分性別,用自己的雙手譜寫自己的人生價值。
你可曾見過一雙不能洗干凈的手?就有這樣一雙手,它布滿斑點,每天在電腦跟前,敲打鍵盤,手上的皮膚黑白相間,遠遠看去像是寫在流逝歲月中的細碎故事,長進了皮膚里,鑲在了手上的一道道溝壑中,難以洗抹。
袁生俊,生于1970年,從小在農民家庭長大,土生土長的恭門鎮袁家村人。1991年從天水二師畢業后分配至原張良學區工作,從教26年,擔任班主任工作10多年。教過小學數學、語文、體育、自然、品德……去過恭門學區麻山小學、中心小學、張良學區,一路走來,教課的學校在變化,所教課程幾乎換到了所有小學課程,但唯一沒有變的是他一直在農村,是他對教育信念的堅守。

三次家訪,甘為人梯
2000年秋季,袁生俊擔任六一班班主任兼數學課教學,班里有個叫馬有才的學生,因家庭貧困即將面臨輟學,得知后,為動員說服他的家長,袁生俊三次深入馬有才的家做家訪,袁生俊說,他第一次去馬有才家時,給孩子買了書包、學習用品,倉促之中見到了孩子父母,當他走進馬有才家后,眼前的一切讓他揪心,幾間土胚房,土炕上躺著馬有才的爺爺和奶奶,了解后才知道他的爺爺和奶奶常年患病,整個家庭僅靠種地為生,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簡單了解情況后,袁生俊和孩子父母做了溝通并為孩子父母宣傳了黨的教育政策。
新學年開始,袁生俊發現學生馬有才還是沒有來學校,袁生俊當時有些著急,騎著自己的摩托車去7公里以外毛磨村找孩子上學,第二次又買了書包和學習用具,到孩子家為了讓孩子能繼續上學,講政策,說利害無果而返。又過了一周時間,聽說馬有才病了,記得那天下大雨,袁生俊下課后騎上摩托車第三次又跑到馬有才家里,馬有才父母看到一個渾身濕透的老師又跑到家里看望孩子,他們緊緊握住袁生俊的手,激動地說,孩子上學讀書本是自己家的事,你卻不顧一切幾次三番來我們家叫孩子上學,我們很慚愧,做思想工作,愛學生就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們很感激,感謝你袁老師。就這樣,三次家訪,一次冒雨,一個孩子被勸回學校了。

業務精湛,業績顯著
“工作作風優良,工作業績顯著,愛崗敬業,甘于奉獻,勤勉盡責,忠于職守,在全心全意為師生服務等方面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這是數學教研組教師對袁生俊的客觀評價。
在教學中,袁生俊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斷探究新課標理念和教學方法,課堂上,他注重“示范、討論、評講、實踐”四結合,通過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多次考試考核中,任課班級教學成績始終位于同年級學區(校)的前列。在年終考評中,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
教師王霞霞說,袁老師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體現了一名優秀教師的高尚品質,為年輕教師們樹立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好榜樣。
在教育教學研究等方面,袁生俊經常承擔校內外的優質課、示范課、公開課教學,并堅持“送教下校”教研活動。先后獨立承擔了“小學數學分組式教學法”、“關于小學生數學學法指導的研究”和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五步四環節教學法”等課題項目研究,均取得了顯著效果。

尤其是袁生俊獨立承擔的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五步四環節教學法”課題收錄在《張家川縣素質教育優秀論文集》中在全縣推廣。袁生俊曾講授的小學六年級數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榮獲天水市第五次小學數學優質課三等獎。2007年11月,他講授的小學數學《三位數乘兩位數》一課,榮獲縣級優質課一等獎。2010年4月他講授的小學數學《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榮獲縣級優質課一等獎。2013年1月,他撰寫的論文《淺析語文教學中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培養》一文在《吉林教育》(總第645期)省級論文雜志上發表。2015年7月,論文《師德的雨露滋潤每一枝蓓蕾》一文在《吉林教育》(總第735期)省級論文雜志上發表。2017年,他又申報了省級課題《農村幼兒園建設與發展探究》,正在開題研究。他的論文《讓學生學得有“趣”》一文,在中國基礎教育優秀論文征文活動中榮獲一等獎,并收錄在《中國基礎教育優秀論文集》一書中;論文《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注意力》一文,榮獲美國科技教育協會第五屆有獎征文佳作獎,并在《燭光—中國教育論壇》上發表。
由于業績突出,袁生俊先后被省教育廳授予“甘肅省中小學骨干教師”、“甘肅省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甘肅省中小學青年教學能手”,2006年4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天水市勞動模范”榮譽稱號,2010年,被評為“天水市中小學骨干教師”,2012年,被中國教育臺授予“課程標準解讀”優秀學員,2017年9月,被省政府授予“省園丁”榮譽稱號。

忠于職守,教書育人
袁生俊說,記得在1994年,原張良學區學校所在地海灣村山大溝深,吃水困難,唯一的水源就是靠雨水,秋季雨水、冬季積雪融水,就以這種方式生活著。恰逢省教育廳為了解決師生用水困難,送了一臺拖拉機給學校,這樣就可以在幾十里以外的縣城拉上干凈衛生的水吃了,機器有了,可是沒有司機,袁生俊說,為了節省學校開支,他就主動駕駛拖拉機每周星期天下午就從縣城拉水送到學校。
袁生俊回憶,那是1996年初春,當時張川鎮西關小學向原張良學區的張巴小學捐贈了30套舊課桌椅,當時我駕駛拖拉機接回這些辦公用品,在路過上溝村王灣組路段時,發現拖拉機沒油了,恰恰此時拖拉機正在爬坡過程中,眼看形勢不妙,已經下滑后退了,而且過去的拖拉機沒有制動措施,又加上脫檔,情況危急之下,正在此路段養護工人也發現危急,我就喊叫幫忙,才把學校盼望已久的課桌凳安全送到學校。
在2007年夏季,學校馬志軒老師在下午上課期間因高血壓等病發作,突然失去意識,口吐白沫,在教室暈倒,我在第一時間發現后及時召集了幾名教師,抬著馬老師坐上車,送到縣醫院急救室,當時家屬還沒來得及通知,我就拿出家里僅有的800元墊付了醫藥費,而且一直守候在馬老師身邊,直到深夜時,家人趕到后,我又匆匆趕到學校,整理第二天要上課的內容。
六年級的學生馬子軒說,我是袁老師一直帶過來的,袁老師對我的學習生活非常關注。記得那時放學鈴已打響,同學們蜂擁般出了教室,可我卻還有一道閱讀理解題不會,便去找袁老師解答。剛好,袁老師正要去吃飯,但當他聽說我有難題,便立刻停下手中的一切事務,為我解題。當講完第一遍時,我還是有些懵懂,眼神呆滯,臉上一片茫然。袁老師見了,便問:“你懂了嗎?不懂我就再講一遍,沒關系的。”于是我略帶歉意地點點頭。老師便又不厭其煩地講了起來,把每一個要點都分析得透透徹徹。第二遍講完后,我懂了,袁老師也綻放了燦爛的笑容。

勤勞雙手,寫滿故事
袁生俊常說,他是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為信條和行為準則,以“一切為了學生,一切服務于學生”為教育教學準則,關心、尊重和愛護學生,想學生之所想,積極為學生排憂解難。他立足于全面提高班級學生的整體素質,從教會學生做人這個基本點出發,堅持從育人環境抓起,從學生行為規范抓起,從后進生學生抓起,以強化對學生的基本理論知識教育和基本文明行為訓練為重點,完全達到了“三多一要”和“四到位”的要求。“三多”即多觀察――掌握苗頭、動向、脈搏、防患于未然;多分析――排除不利的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和心理障礙;多指點――指導學生應該怎么做,為什么要這樣做,出現問題應怎么處理等;“一要”――要全員管理、全程管理、全面管理。“四到位”指思想工作到位、日常活動到位、點滴小事到位,正面教育措施到位。德育工作中爭做“五心”(愛心、誠心、耐心、信心、恒心),杜絕“五不”(不歧視、不諷刺、不訓斥、不體罰、不放棄)。“五心”給學生營造了和諧的環境,“五不”喚起了學生的自信。使學生重新認識自我,戰勝自我,學會做人,努力成人,振作精神,奮發成才。使班級學生的學風、班風呈現出“團結、創新、進取、向上”的良好態勢,創建了具有培養學生素質的特色。

袁生俊說,2012年,全縣都在為迎接“兩基”而忙碌著,當時,我負責學校黨建和具體事務,每天白天黑夜加班加點的工作,因為學校資料整理完善,規范管理,經常有其他學校觀摩學習,成為當時的優秀范例,恰巧,因為各項工作認真規范,全縣小學普九檔案建設現場會在恭門學區召開了。
那時候,袁生俊長期加班工作造成精神過度疲勞,免疫力下降,黑色素下沉,白癜風形成,留下了一生的病痛,到現在也沒有痊愈,但是病痛并沒有影響他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如既往地撲在學校的各項業務上,也是那一年,學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兩基”先進單位。

他26年辛苦不尋常,袁老師以他的實際行動探索出了一條新一代學者型、研究型優秀教師的成長之路。白云奉獻給藍天的是一片潔白,江河傾吐與大地的是一腔澎湃。他將自己的摯愛和真情無私奉獻給了學生、教師、家長和教育事業。
每次看到袁生俊舉起的雙手,就能悉知和感悟出,這雙手不僅僅是教給孩子們的點滴知識,更是他從事教育工作的這26年里那不曾忘卻的初心和對教育事業熱愛的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