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楊雙元在村民田金成家串門了解情況
1981年,一位32歲的年輕人當上了張家川縣恭門鎮楊坡村黨支部書記,他用36年時間把一個“多事上訪村”改變成一個“平安文明村”,用6年時間把村內建檔立卡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的問題全部解決,讓村子在2016年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他就是楊雙元,一個為家鄉奮斗了大半輩子的基層老黨員。

10月22日,楊雙元在村委會指導工作
楊雙元當作兵,養過牛羊,開過拖拉機拉貨犁地。如今68歲的他曾擔任過村民兵連長、村組長、村主任。在當村支書的36年里,他一碗水端平,靠辦實事來贏得民心,讓村黨支部像吸鐵石一樣把鄉親們緊緊凝聚在一起,把黨的好政策落實到每家每戶,在抓好生產的同時,又把民族團結搞很好,讓鄉親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10月22日,楊雙元給村民楊作仁送去照片
“過去的5年,全村的7個自然組都有項目,已經投入幾百萬元,為的是一碗水端平,讓全村人滿意。村上之所以從來不會因為自然組的人多人少去分配項目,就是因為有一個堅持原則,實事求是的支部書記。”楊坡村主任楊全貴與楊雙元搭班子已經30年了。30年來,楊雙元的講原則、敢擔當、干實事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2008年災后重建時,一個工作十分優秀的村組長,有個表親做建筑工程,有點實力,想包攬村上的一些建設項目,結果被楊書記果斷拒絕。因為楊書記十分了解村上每個人的情況,誰能做什么事,能做多大事,他都一清二楚。”楊全貴說,后來村民知道了這件事,覺得村上堅持原則,辦事為村民考慮,就非常配合后續項目的實施。據了解,從2008年起,在楊雙元的一再堅持下,楊坡村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項,村委會必須提交村民會議討論決定,才可以辦理。這一措施,極大地提升了村兩委的公信力。

10月22日,楊雙元展示他當民兵連長時的照片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楊雙元費盡了心思和精力。雖然全村已經在2016年成果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但是曾經的脫貧工作經歷依然讓楊雙元難忘,這里面最讓他難忘的一件事就是2016年讓兩個貧困家庭聯姻,成功脫貧。

這些年楊坡村變化大,楊雙元所指的太陽能路燈就是其中之一
楊坡村7組村民李小凡,在30多歲時丈夫因故去世,備受打擊的她沒有了精氣神,家庭旋即陷入貧困的泥潭。楊坡村3組村民趙玉林因為家里經濟條件不行,40歲了還是單身。楊雙元經常去這兩戶貧困戶家里走訪了解情況。時間久了,楊雙元萌生了讓這兩個貧困戶組建家庭的念頭。“李小凡一個人照顧家庭,雖然勤儉,但畢竟身單力薄。趙玉林能吃苦,人靈活,就是家里底子薄,沒人愿意嫁給他。我一直想,如果能把這兩個人撮合到一起,是不是負負得正了?”想到當時的情景,楊雙元就高興的合不攏嘴。后來,楊雙元一邊撮合兩個年輕人,一邊做雙方家長思想工作,終于在2016年,有了好結果,李小凡和趙玉林成家了,婚后兩人去江蘇蘇州一家企業打工,月收入超過6000元。楊雙元說能有這樣的結果,他不感到驚訝,倒是對自己想到的這個好辦法,創造性的開展工作感到驕傲。

10月22日,楊雙元接到村里外出務工人員打來的問候電話,讓他感到很高興
“基層黨員干部往往要直接面對矛盾和問題,更要努力找到好辦法。”楊雙元說,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如何確保這個目標任務順利完成,這就需要我們這些支部書記開動腦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確保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真正落到實處。楊雙元說:“社會在變,農村在變,農民在變,不能用老辦法、走老路子。”作為恭門鎮已經成功脫貧的村,楊坡村還有許多事情要做。“現在有精準扶貧政策,怎么調動群眾積極性、動員社會力量,基層干部要有招可用。”

10月22日,楊雙元在村口看年輕后生喂牛
半個多世紀以來,楊雙元和楊坡村已形成了一個牢不可分的整體。這其中,有親情,有鄉情,更多的是執政為民的魚水情。楊雙元說1981年他當上支部書記,1982年召開黨的十二大,今天黨的十九大正在順利召開,35年時間里,楊坡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我這輩子算是圓滿了。件件實事辦在群眾的心坎里,給大家留個好口碑就知足了。一個黨員要有行動,大家才會相信你;要不斷做事,大家才會認可你。”每當問他為何對村上的事情如此“認真”,為何對群眾的利益如此“拼命”,他總是笑著回答,我是農民的兒子,更是一名黨員,能為身邊的群眾做點事,這是我最大的心愿。
這,就是一位老支書最樸實無華的政績觀,是一位老支書的初心與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