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海平依然勤奮經營著自家的磨坊,家庭生活幸福美滿。
初識高海平,渾身帶著一股子實誠勁兒。笑起來,靦腆穩重;說起話來,不緊不慢。村里人說他有一副“熱心腸”,高海平淡淡一笑,“應該的、應該的,都是村里的事情,誰干都一樣。”
村莊衛生清潔有高海平,鄰里之間糾紛有高海平,就連村里人電燈壞了裝燈泡、接電線這樣的平常事兒,都有高海平的身影。

▲ 如今的高海平一家五口人,大女兒在酒泉讀高職,二女兒在江蘇學美容。
鄰里眼中的“熱心人”
如今45歲的高海平,人稱“高隊長”。之所以叫“高隊長”,與他早年當兵的經歷和現在村里的職務有關,平安鄉新莊村一組組長,組里的大小事務,他都跑前跑后,十分熱心。村民們一提起高海平,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村里難得的實誠人,人好、心份兒好,誰家有個芝麻大點的事,他都會幫。”
三年前,有兩鄰居因一件小事大打出手,鬧的不可開交。天氣冷,高海平勸架到深夜兩點半,才處理了事情。但打架的其中一方誤認為高海平“拉偏架,暗中幫另一家說話”,一直懷恨在心。“那時候,只要出門遇到那家人,都會被罵上兩句。那種被人誤解的滋味,三言兩語說不清楚。”這件事對高海平來說,印象深刻。
為了化解誤會,高海平和村主任一起找到那家人,說明了當時勸架的細節,再三進行了解釋。后來,那家人要給兒子娶媳婦,一時湊不到錢,高海平得知情況后,跑前跑后,幫忙找銀行貸款,家里有什么需要幫的,高海平都會盡己所能幫助。漸漸地,誤會解開了。
至今,那家人說起高海平,會豎起大拇指,說他是個“熱心腸的人”。
自2005年擔任新莊村一組組長以來,12年間的時間里,高海平一直在為村里和群眾的事情奔波忙碌著。“我是個閑不住的人,一閑下來就心慌。再說都是一個村子的人,抬頭不見低頭見,別人請你幫忙,那是看得起你!”說起幫助村民的那些事兒,高海平只是淡淡一笑。
“這段時間,我們村在搞村莊環境衛生整治,高海平負責的一組,村民們積極性高,環境衛生抓得緊。這與他多年來在村里的人緣和為人處事有很大的關系。高海平這人責任心強,認定的事情一定會干好。”提起高海平,新莊村支書妥榮榮贊不絕口。
“作為一名農村黨員,有任務就要主動扛,要不怎么叫黨員呢。再說了,既然是組長,就要實實在在地干,這樣村民們才能信服,才能跟著你干。”談話間,高海平說出了心里話。

▲ 在江蘇學美容的二女兒,現在回家的時間少了,但只要一回家就幫母親做飯、干家務,母女情深。
孝老育幼的“好家風”
高海平一家,原先是村里的“大戶”,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父親在供銷社上班。但隨著2008年父親因病過世,整個家庭陷入困境,加之母親患心臟病和高血壓多年需要高海平照料。
“父親生前在供銷社上班,家教嚴厲。父親常說一句話:‘勤儉持家,做人要講誠信,不義之財不可取。’這么多年來,我們全家人一直牢記這句話。”談及父親,高海平沉默片刻后說道。
記者在高海平家的院子里轉了一圈,細致地發現,庭院干凈整潔,沒有一絲雜草,綠樹環繞著整個院子。進入里屋,桌子上的擺設陳舊但整齊,炕上的被褥清潔一新,被子疊放整齊有序,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家風嚴謹的文明家庭。
“這些年,我忙著村里的事情,家里照顧老人、教育子女,多虧了媳婦兒。她為人溫和,干活勤快,持家有方。”說起自己的媳婦,高海平覺得有些虧欠。“上年紀的母親患心臟病多年,眼睛也不太好,下炕走路需要攙扶,媳婦兒一直在照顧。尤其是去年,母親過世前的一段時間,媳婦兒起早貪黑,忙里忙外,用心照顧著母親。她對母親做的這一切,我記在心里。”
“勤儉持家,孝老育幼”。談話間,記者感知:高海平和她的媳婦,一直在秉承著老一輩留下的家訓家風。如今的高海平一家五口人,大女兒在酒泉讀高職,二女兒在江蘇學美容,妻子在家務農,自己還經營著一間小賣部和磨面坊,一家人的生活幸福美滿。

▲ 高海平的侄子現已成家立業,侄孫子放學回家,遇到高海平叫了聲“四爺好!”,爺孫倆一路有說有笑。
家風傳承 再續“叔侄情”
鄰里眼中的“熱心人”,孝老育幼的“好家風”,高海平的人生履歷遠遠不止這些。采訪中,記者無意間了解到他不想為人知的另一件事,但這件事對新莊村一組村民來說,人人皆知,至今傳為佳話。
早在1992年,高海平的大哥因病過世,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這一年高海平讀初三。“家里發生這樣的變故,在供銷社上班的父親考慮我大哥的兩個孩子還小,就安排一家人共同撫養孩子。當時,父親母親和我在一起。”家庭的變故,生活的重擔全壓在了高海平一家人身上。
“當時上初中的我,考慮到家里發生這樣大的變故,作為家里的一員,自己應該主動扛起來,初中畢業,我就放棄了學業。父親因為我大哥的病逝傷了心,也患上了眼病,后來提前退休了。”
農村娃,早當家。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初中畢業的高海平沒有選擇,只有“扛起來”。種地務農,開磨面坊,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著高海平,兩個年幼的侄子也是高海平細心撫養。
“大侄子那時候只有八歲,一直和我在一起。95年我結婚后,兩個侄子還是和我們在一起。還記得當時媳婦常說的話:‘兩個娃娃可憐,我們不管誰管。’平日里,媳婦和我照顧兩個侄子念書。后來我們也有了孩子,和我大哥的兩個孩子一塊兒念書玩耍。”說起這些事兒,高海平靦腆地笑了笑,“這件事是自己這輩子做得最對的事情。”
現如今,高海平的兩個侄子都已成家立業,也都有了孩子。大侄子在縣城跑運輸,小侄子在家里務農,生活幸福美滿。
“逢年過節,兩個侄子都會帶全家人給我拜年,一大家子人坐在一塊兒,拉拉家常。每年的莊稼,耕地、種地、收麥的活,小侄子都會提前趕來幫忙,而且對我和媳婦很敬重,我們的關系很好。”高海平高興地說。
落日的余暉照亮了高海平家的門楣,金燦燦,亮堂堂。20年的“叔侄情”,高海平收獲的不僅僅是家庭幸福美滿,更收獲了良好家風傳承的一段佳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