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1月26日下午,張家川縣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暨命名表彰大會表彰了第十一屆縣級文明單位、文明村,第一屆張家川縣文明校園、文明家庭、最美張家川人、張家川美德少年,馬關鎮新義村作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村榜上有名。
正所謂“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美麗鄉村建設也要有自己的精神,這種精神是鄉村文化的靈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近年來,新義村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進一步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發展有歷史記憶、民俗特色、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擴點拓面,引導廣大群眾講文明、樹新風,促進移風易俗助推脫貧攻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狠抓思想道德建設 文明新風尚不斷形成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價值是行為的標準。新義村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精神文明先進村創建的靈魂,推進移風易俗、遏制農村陋習,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培育優良家風、培育新鄉賢文化,在體現“景美、人美、生活美”農村新風貌的同時,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元素,讓農民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核心價值觀的熏陶,提升文明素養。
以“主題黨日”為載體,組織黨員干部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干部群眾理想信念不斷堅定,政治覺悟得到進一步錘煉。積極開展優秀黨員、文明家庭、最美馬關人申報評選活動,在全村評選出優秀共產黨員10名,1個家庭、1名群眾分別獲得馬關鎮文明家庭、最美馬關人稱號。

爭取項目資金 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
如果說“治”解決了表面上的“臟亂差”問題,“建”則能徹底解決“底子薄”問題,項目建設擔當“龍頭”。新義村積極爭取多方面優惠政策、項目扶持和資金投入,通過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努力使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在短期內大幅改觀,實現“彎道超車”,讓農民群眾切實感受到了“穩穩的幸福”。
2015年,新義村實施了通組道路硬化項目,徹底解決了群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行路狀況。2017年,爭取“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實施了村莊美化亮化工程,在全村主要路段安裝太陽能路燈90盞;在實施新義村異地扶貧搬遷項目時,配套實施了村文化廣場;利用三個窯洞建成村歷史記憶館,群眾自發提供使用過的老舊物件,用集中陳列的方式,全面展示新義村生產生活、民風民俗、鄉村變遷等內容,使之成為傳承鄉村文化、承載村民生活變遷的精神家園。為解決學齡前兒童入園難問題,新義村先后共爭取項目資金183萬元用于學校建設,辦學條件得到徹底改善。積極組織黨員群眾常態化開展全域無垃圾治理活動,實施荒山造林和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綠化村組道路1公里,綠化荒山50畝,退耕還林100畝。

實施精準扶貧戰略 不斷提高群眾幸福指數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新義村緊緊圍繞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以著力提升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為目標,把住房難、就醫難、產業發展難等重大難題作為脫貧攻堅“重頭戲”,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原則,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集中精力,多管齊下打好脫貧攻堅“組合拳”,為決戰脫貧攻堅,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出了堅實有力的步伐。
2014年以來,新義村共實施危房改造項目15戶,向貧困戶發放精準扶貧貸款43戶215萬元,為19名殘疾人按時足額發放兩項補貼,全村現有的29戶低保戶做到了應保盡保。每年提前全面完成新農合收繳任務,為貧困群眾辦理了“三戶一孤”大病保險。引進隴南花椒種植大戶,成立張家川縣龍投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入股撂荒土地650畝,發動群眾自籌土地100畝,在新義梁種植花椒750畝,以新義村為基點,輻射帶動全鎮花椒種植產業。精準扶貧戰略的不斷實施,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加。
加強黨的建設 精神文明創建能力顯著增強
在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新義村“兩委”始終加強自身建設,為創建工作提供堅強組織保障。2015年,實施了新義村組織活動場所整體搬遷項目,高標準建成占地3.2畝、建筑面積316㎡的新義村綜合服務中心,該中心功能科室配備齊全,達到了“六室八有”標準,進一步夯實了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基礎。2017年年底,完成了黨支部規范化建設,順利依次通過鎮、縣兩級驗收,村“兩委”班子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進一步提高,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名副其實地成為黨員之家、群眾之家,為更好踐行為人民服務的莊嚴承諾奠定了堅實基礎。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新義村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文明村鎮創建為載體,以“鄉風民風美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為目標,不斷推動農村從“一處美”向“一片美”、從“環境美”向“生活美”、從“外在美”向“內涵美”進發,精神文明建設的顯著成效讓新義村呈現“高顏值”,為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生態宜居的美好幸福張家川增光添彩。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