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走進天水>>正文 |
越過關山 |
(2005-9-5 10:12:51) 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來源:天水日報 雪瀟 打印本頁 |
|
|
|
公元759年7月,立秋后的某一天,杜甫一家離開陜西華州,沐風櫛雨,逶迤向西而行。偏僻的關山隴水,蹙容滿面地迎接了這位千古詩圣的到來。在當時一般中國人的心目中,翻越關山,就如同西出陽關一樣,是充滿著悲傷與無奈但也不乏冒險意味的一種行程。 關于杜甫西向客秦的原因,歷來說法不一,計有尋親訪友說、取道入蜀說、求食問衣說、失意歸隱說、遠游淹留說等數種。其中最代表性的,是因關內饑亂而西向投奔親友的“萬里饑驅”說。《唐書》載:“關輔饑,(杜甫)輒棄官去”。德國人莫芝宜佳也認為:“杜甫離開北方,攜家人到了南方,不斷地尋找著經濟上的救助人。”(《〈管錐編〉與杜甫新解》P165,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其實杜甫《秦州雜詩》第一首第二句“因人作遠游”的“游”字,表明杜甫的秦州之“游”,至少還應該有以下三種目的:游學、游歷、行吟性質的流浪。 初秋的關隴驛道,蜿蜒曲折,荒無人跡,時而斷木橫路,時而亂石當道,時而又濁流隔阻。一輛馬車在泥濘中艱難地行進著,咯吱咯吱的聲音拖泥帶水,像是歷史在不安地呻吟。馬車旁,杜甫騎著一匹老馬,頭戴斗笠,身著葛衣,肩背行囊而面容疲憊。馬車里坐著的是杜甫的妻子楊婉和幾個孩子。楊婉是杜甫的父親杜閑的好友楊怡之女,比杜甫小12歲。她從小喜歡讀書,且寫得一手好字。相貌美麗而言行端莊,性情溫和而體貼。他們于公元740年杜甫30歲時喜結良緣。她的懷里,抱著女兒杜蓉。杜甫《北征》詩云:“床前兩小女,補綴才過膝”,但是來秦州的時候,好像只有一個女兒了。靠在她身邊的是兒子宗文和宗武。依學者馮至的說法,當時宗文(小名熊兒)應該九周歲,宗武(小名驥子)應該整6歲。杜甫最喜歡的就是小兒驥子。有《遣興》一詩為證: 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 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 杜甫的小弟杜占,正在為他們揚鞭催馬。 杜甫兄弟五人,杜甫居長,四個弟弟分別名為潁、觀、豐、占。此時,只有小弟杜占和杜甫在一起,其余三人散落在河南、山東。杜占年齡當時大約是十八九歲,是一個健壯的小伙子。 和他們同行的還有家仆杜安。杜安10歲時父母雙亡,杜甫的母親崔氏見他可憐,就把他帶到家中做了仆人。杜安雖沒有讀過書,卻生性機靈,與杜甫名為主仆實為朋友。他一生跟隨杜甫直到杜甫去世于自潭州赴岳州的船上。 對于杜甫來說,這次關山之越,顯然意味著一種人生意義上的翻越。 |
|
|
|
|
|
|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相 關 專 題 |
|
|
|
新 聞 評 論 |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天水在線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天水在線留言板發表的言論,天水在線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