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歷史的長河中,歷朝各代都以各種方式祭祀人文始祖伏羲。傳說伏羲生于春,故于秋,故人們對伏羲的祭祀每年有秦秋兩次,形成了公(官)祭,民祭兩種形式。歷史上的公祭在京師設伏羲為首的歷代帝王祠廟,每年由皇帝親自致祭。到了元代,朝廷則命各州、郡、縣設廟祭祖。
天水市為了紀念人文始祖伏羲,承繼傳統祭祀之中遺緒,弘揚天水伏羲文化,促進旅游事業的發展,于1988年農歷五月十三日成功地舉辦了“天水市首屆伏羲文化旅游節”,隆重地舉行公祭伏羲大典活動。從那時起到現在,天水連續舉辦了16屆伏羲文化節。節會的內容一次比一次規模宏大,一次比一次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及國際友人來天水尋根問祖,觀光旅游。
節會的成功舉辦對宣傳天水,推介天水,發展天水經濟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和效應在我市很多領域已逐步呈現。
“上九”朝觀
每年農歷正月初九,天水的市民都會傾城而出,去玉泉觀“朝觀”,朝觀是天水最大的群眾文化活動之一。
相會農歷正月初九是玉皇的誕辰日,后世道觀于每年此日設醮祭祀。玉泉觀是整個西北都有名的道教勝地,現辟為玉泉觀公園,每年從正月初八晚上開始,市民像潮水涌向此地,觀前觀上,爆竹喧天,熱鬧非凡。到零點,人流幾乎水泄不通,鐘聲,鼓聲,人們的歡呼聲相融相和,直到次日凌晨,人流漸歇,初九廟會日,遠遠近近的人們或扶老攜幼,或三五成群云集玉泉觀,掀起“朝觀”又一高潮,觀前美食香氣誘人,各種商品琳瑯滿目,雜耍娛樂使人目不暇接,這時,身著古裝的夾板隊踏步而來,旗幡飛揚中夾板本是天水祭神古樂活動的延續,到清嘉慶年間,因為祭羅玉河水神,向天許愿,朝山會才于每年正月初九確下來,且規模越來越大。在打夾板的同時附有旋轉的舞鼓、鑼、簫、嗩吶等民間器樂,給人以粗獷豪放之感,一時間,秦鳳秦韻引得萬人空巷,組成一幅既有傳統民間文化特色,又有現代生活氣息的人間樂圖。天水“上九”朝觀會還有一大特殊景觀,朝觀的人下山時都要買一束冬青草。鮮綠亮翠的冬青草,象征著人們祈望吉祥,過上“四季長青”般好日子的美好愿望。
伏羲廟會
每逢農歷正月十六,相會是伏羲誕辰,這一天,是天水有名的伏羲廟“人祖”廟會。對天水人來說,每年這一天都要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緬懷始祖恩澤,弘揚伏羲文化,促進社會團結進步。
這一天,把春節的氣氛推向了顛峰巒,人們喜氣洋洋,穿著節日的盛裝穿梭往來。伏羲廟內,人們翹首以待神圣祭典時刻的到來,先天花板殿內,人們仰望“人祖”樸實、憨厚、慈祥的面容,追思華夏民族遙遠輝煌的歷史,懷念人文始祖肇啟中華文明的豐功偉績,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
人們撫摸、辨識著年代久遠的碑文,觀賞著筆精墨妙的書畫作品,受到了一次極好的傳統文化教育。
天水“浴佛節”
天水的佛事活動歷史悠久,尤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的“浴佛節”最為有名。
四月初八這一天,麥積山石窟、甘谷大像山石窟、甘谷大像山石窟、華蓋寺石窟,武山水簾洞石窟,木梯寺石窟,秦城區的南郭寺、北道區的凈土寺迎來成千上萬的游人,組成了天水傳統廟會的一大人文景觀。各石窟,寺院在舉辦佛事活動的同時,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還開展各種文化娛樂活動,舉辦旅游商品和書畫展銷等活動,豐富了節日的內容,既滿足了群眾的信仰需求,同時又引導人們接受了一次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