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公元712年—770年)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人們敬仰他,尊他為“詩圣”。他一生貧困,飽經亂離,常常居無定處,最后死在了湘江的客船上。他在十分艱難與困苦的境況中,寫下了1.4萬余首輝煌詩篇,留下《杜工部詩集》25卷。《秦州雜詩二十首》是他詩歌創作的高峰,其中“山頭南郭寺”一首是他的佳作之一。詩中寫到:“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秋花危石底,晚景臥鐘邊。俯仰悲身世,溪風為颯然。”這位飽經憂患的偉大詩人,在前六句中對自己的“身世”沒有片言涉及,而在第七句中突然用了一個“悲”字。這“悲”字貌似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但是在南郭寺游覽時這樣一個特定的時空環境中卻是一字千斤!而后筆峰一轉又去寫“溪風為颯然”的景物情態。這在世人看來,詩人應當多寫幾個字的,卻只寫了一個“悲”字就把自己的身世交待過了,用淡化的方法處理對待自己,把自己所承受的一切苦處,把千言萬語,坎坷經歷僅用一個“悲”字概括了。這也許正是詩人的偉大之處,他心中的悲痛,更多的是人民的悲痛,對自己個人的不幸遭遇的悲痛似乎不值得用濃墨去抒寫。
南郭寺是佛教勝地,一切都是那樣的安詳、寂靜。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幾朵秋花在“危石”底下開放,這便是觸動詩人靈感的情景。聯系到他自己的身世,便有感而發,把壓抑在內心深處的精神桎梏釋放出來了,使詩人松了一口氣,才吐露出了一個“悲”字。“秋花”不正是詩人“身世”的寫照嗎?盡管危石懸頂,花仍然要開放,花必然要開放,決不為“危石”所威脅。這就是詩人人格力量的寫照,這就是“山頭南郭寺”這首詩的底蘊。“秋風為颯然”總是一個氣候物相的反映,只要跨越了冬天,春光明媚就會來臨,溫暖和煦的陽光就會灑滿大地。酷暑與嚴寒都是暫時的!詩人此時可能想到,盡管在自己的前半生荊棘叢生,障礙諸多,坎坷多難,生活窮迫甚至到了只有“一文錢”可看的困境,他都頂得過來,而這種危石般的困難、挫折又算得了什么?這時,詩人借助南郭寺佛光寶地的景物舒展了筋骨,吐露了真情,把他的情感融進了南郭寺慧音山,寫成了“山頭南郭寺”這首著名的詩篇。
杜甫經歷坎坷,可以說是在離亂流寓中度過了他的一生。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因房王官事被罷官,這年關內大旱,饑餓威脅著他和家人。秋初,已是48歲的杜甫,因避禍亂和災荒,棄官攜眷西遷,由華州來到秦州(今天水)。詩人在秦州寓居三個多月,踏遍了秦州的山山水水,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秦州雜詩20首以及由隴入蜀的紀行詩12首,在隴右期間一共寫詩117首之多。這一時期是詩人政治生活上的重大轉變時期,他審視了自己的前途命運,放棄了對統治階級的希望與幻想,平靜地回顧了前些年戰亂給他帶來的創傷,借怡情山水消除壓在心底里的傷痕。
當時秦州并不富庶,但詩人在秦州寓居期間得到過親友的許多幫助,雖然親友也都不很寬余,無力給他以更多的資助。杜甫后離開秦州,又輾轉同谷成都、菱州、湖南等地,59歲那年病死在赴郴州途中的湘江客船上。“俯仰悲身世”既是他前半生寫照,也是后半生的預兆。一個偉大的詩人在貧困、離亂、漂泊中度過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