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走進天水>>正文 |
秦安古代的氐族 |
(2006-6-19 15:08:38) 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來源:天水日報 王廣林 打印本頁 |
|
|
秦安縣境內的清水河,古稱略陽川水,發源于大隴山,自西向東,經龍山、隴城、五營、蓮花等鄉鎮匯入葫蘆河。略陽川是古代關中進入隴右的要道,故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光武帝劉秀親征隴上、魏蜀街亭之戰等著名的戰役都發生在這里。我國古代的少數民族氐族最初就興起在這里,后來逐漸發展壯大,豪杰英才層出不窮,譜寫了我國西北古代史中的重要篇章。 春秋戰國時期,略陽川一帶地勢開闊,豐地沃野,綠草如茵。氐人逐水草而居,在這里建起了家園,過著游牧的生活。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6年),從隴西郡析置天水郡,轄十六縣、道。道與縣平級,是專門治理少數民族的官府。略陽道是天水郡所轄四道之一,以管理氐族而設道,以地處略陽川而得名,治所位于今五營鄉蔡河村。從此,略陽氐族史不絕書,聞名遐邇。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說:“氵開渭之間,乃西戎出入之要道。……又西逾隴坻,則為戎地。張衡所謂隴坻之險,隔閡華,戎也。”西逾隴坻,略陽氐族便首當其沖,略陽遂成為群雄角逐的重要軍事據點。受戰爭環境的影響,略陽氐族習武成風,勇敢善戰,馳騁疆場,割據一方。 氐人隗囂于西漢末年天下大亂之際,集結隴右豪族大姓,在成紀(今秦安縣北)起兵,以略陽為要沖,割據隴右,建立漢復政權,名振西州,聞于山東。劉秀稱帝后,為了掃除南征蜀漢、北定河西的障礙,實現其統一大業,把平定關西的矛頭首先指向了隗囂。建武八年(公元32年),漢中郎將來歙率精兵二千余人,襲取略陽城。隗囂大驚,率軍數萬圍攻略陽,連月不克。劉秀親征隴上,大兵壓境,隗囂逃奔西城 (今天水市西南),余眾皆降。劉秀下詔勸降隗囂,隗囂拒不投降。后來隗囂病死,子隗恂降漢,隴右平定。 氐帥阿貴有部落萬余,于東漢初平年間在略陽川筑興國城,自稱“興國氐王”。后來,明代改秦安古剎興谷寺為興國寺,解放后改秦安街泉鎮為興國鎮,皆源于漢興國城之名。 巴氐人李特祖籍四川,漢末遷至略陽屯田。西晉元康六年(公元296年),略陽、天水一帶大饑,李特隨流民入蜀求食,被流民推舉為首領。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李特自稱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諸軍事、大將軍、大都督,改號為建初。次年,晉軍大舉進攻,李特戰死。其子李雄僭稱成都王,后又僭即帝位,國號“成”,史稱成漢。 略陽臨渭(今秦安縣東南)氐人苻洪,是前秦國的奠基者。其子苻健于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建立前秦。到苻堅統治時,前秦迅速崛起,出現了“兵強國富,垂及升平”的興盛局面,結束了黃河流域長期動亂分裂的局面,基本上統一了長江以北中國的領土。太元八年(公元383年),苻堅強征各族人民當兵去進攻東晉,在淝水傷亡慘重,前秦從此元氣大傷,后被后秦所滅。 前仇池國的開國之主楊茂搜祖上楊騰,東漢末年為略陽氐族部落大帥。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楊茂搜乘齊萬年領導的起義軍與晉室作戰之機,于同年十二月從略陽出發,率部落四千家,還保百頃,自號輔國將軍、右賢王,正式宣告仇池國的成立。從此,楊氏世居仇池,開創了后三百年的基業。 學者安志敏認為,“中國古代之文化,決非由某一民族或某一單純民族之文化所構成。”(《評安特生<中國史前之研究>》,《燕京學報》38期274頁)秦安氐族雖已消逝,但在古代卻大放異彩,其獨特的民族文化已溶于厚重的歷史之中。
|
|
|
|
|
|
|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相 關 專 題 |
|
|
|
新 聞 評 論 |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天水在線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天水在線留言板發表的言論,天水在線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