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舞蹈】
秦州夾板舞
夾板亦稱“云陽板”,唐代時稱“拍板”。《舊唐書·音樂志》:“拍板長闊如手,厚寸余,以韋連之,擊以代抃(即“拍手”)!彼萜湓,拍板源于上古時的“擊壤”。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載:“(帝堯之世)天下太平,百姓無事,有八九十老人擊壤于世!彼卧獣r期,夾板不僅用于民間喜慶盛事,而且用于皇家莊嚴肅穆場合。
秦州夾板在宋代時已有。1985年在麥積區南集宋墓出土的畫像磚中,《男伎擊拍板圖》中的拍板與天水早期夾板樣式基本相同。清代以前,秦州人沿襲繼承了祖上打夾板習俗,久盛不衰。清代初期,鑒于州城水患所致,秦州夾板與宗教祭祀相聯系。據《秦州直隸州新志》記載,順治九年秦隴大水,東關瓦窯巷、十方堂、官墻里等地災情尤為嚴重,房倒屋塌,人畜傷亡慘重。屢遭禍害的東關父老無力改變這一現狀,把減免災難的希望寄托給神靈。他們在玉泉觀玉皇大帝像前許愿,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誕辰)率眾舞打夾板到玉泉觀進香。從此,每年正月初九,由東關民眾組成的三架夾板隊經由大城、中城、西關、伏羲城至玉泉觀進香。

天水夾板舞屬男性隊伍舞蹈,由數十名身著青衣白云邊、腰系彩綢帶、頭結布巾的男子手持云陽板,在黃羅傘蓋、飛龍旗、飛虎旗、五色旗的引導下,在鑼鼓并吹奏的古代法曲遺音《太子游四門》樂伴奏下,在震耳欲聾的自制鐵炮聲中起步,列隊沿街表演行進,聲勢浩大,蔚為大觀。由于在行進中拍舞,故名:行香步。天水人歷來習慣稱其為“朝山會”!俺綍贝驃A板自清代歷民國,直到建國后沿襲不斷。1958年大躍進年代自行停止,六十年代再起,“文革”中被禁止。改革開放后受到重視,夾板的惟一繼承人文忠老藝人積極培養新人,一度受冷遇的夾板再度活躍于秦州。
秦安蠟花舞
秦安蠟花舞產生于唐宋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見《秦安縣志》)。蠟花舞來源于詞賦,為了表達詞賦的情感而配以動作,逐漸由清唱演變成民間歌舞。蠟花舞多在夜間演出,演出時表演者左手托花燈,花燈內裝點蠟燭,右手揮動絲折扇,故稱蠟花舞。蠟花舞表演者由青少年女子組成,表演形式以行進式為主,人數少者4—8人,多者近百人。
蠟花舞的伴唱為秦安小曲中的老調和花調,以老調為主,歌詞有大樂調(唱上一個完整的歷史故事)和小兵調(以情調、民歌為主)兩種,多以農村社火的形式在家庭院落及村莊公共場所表演,也有在紅白喜事中助興演出的。
蠟花舞作為秦安民間的優秀文化,解放后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文革時期基本停演。改革開放以來,蠟花舞流行區域由解放初期的郭嘉、葉堡、吊灣、魏店、安伏、西川等鄉鎮60多個村縮小到目前的郭嘉、葉堡、安伏、魏店等鄉鎮不足10個村。參加人員由過去的青年女子演變為目前的中小學學生,表演服裝、花燈由過去的鮮艷、精致演變得簡單、粗糙;舞步、形體動作由過去以碎步為主,演變為現在的秧歌舞步為主,一些難度較大的形體動作如高撓扇、底擺扇,在許多村莊已無人會做,F存主要傳人有郭遂世、趙改兒,她們曾在1957年參加過全國調演和電影《萬紫千紅》的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