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祭祀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六項儀式:
1、出告文 告文是一種特殊的文體,類似于今告示。太昊廟告文指秦州(今天水)伏羲廟在祭祀伏羲氏之前出的告示,其告知對象是民眾,主題為向民眾昭示伏羲氏的功德。天水今存最早的告文為明朝劉尚義《太昊廟告文》,劉尚義為嘉靖十四年(1535年)進士,曾任秦州州判。該文見《直隸秦州新志·藝文》,文曰:
嗟惟太古 時會洪荒 其風簡略 文物未彰 如彼晦冥 昏朦元漚 羲皇特起 配天為王 聰明神圣 靈異靡常 爰衍八卦 始制文章 男女有別 化機乃揚 人極爰立 開我周行 日月懸曜 光照無疆 往者緒紹 來者軌張 慨我黎庶 是用是將 惟木有本 枝葉其昌 于帝振跡 麟趾顧長 彼蒼者天 可與類行 惟臺小子 遷于是方 永念遺德 肅將不忘 陳彼腐亥 只薦于旁 明靈昭格 奕其來洋

昔日告文隨著歲月流逝,已演繹成今天的旗幡。
2、出榜文 天水伏羲廟祭祀之時,先出告文,向民眾昭示伏羲功德,迎神之時,又要出榜文,榜文類似于祈禱文,主題為告慰伏羲氏神靈,其比出告文更莊重嚴肅。所謂“迎神出榜,送神燒榜”專指送神時要將榜文燒在先天殿前的琉璃塔中,而后將灰送入藉河。榜文今已無存。

焚燒榜文在先天殿前進行
 焚燒榜文的先天殿前的琉璃塔
3、迎神 迎神是整個祭祀過程的主體議程之一,此刻,鼓樂齊鳴,載歌載舞。根據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建置》記載,明代樂舞規模“有迎神、初獻、亞獻、終獻、徹饌、送神之樂。樂器三十有六,樂生四十有四人,冠服一百四十有四。舞器百有三十,舞生六十有六人,冠服二百六十有四。”并且,“召工制器,按八音以為樂,準八佾以為舞。蓋琴、瑟、笙、鏞之屬必調;龠翟、冠、袍之屬必絕致;制罔不合,度罔不中”(見明胡纘宗《太昊廟樂記》),現存明代《迎神曲》有兩章,一章為當時的陜西監察御史山西沁州人張鵬巡察秦州時所撰,一為當時陜西秦安(今天水市秦安縣)人胡纘宗所撰。
張鵬《迎神曲》曰:
山矗矗兮水悠悠, 風瑟瑟兮云倏倏。 殿闃曠兮鳥聲柔, 天元冥兮樹色幽。 諧鼓吹兮陳肴饈, 紛拜舞兮恭獻酬。 神之來兮靈色周, 駕玉龍兮乘蒼虬。 蠻鏘鏘兮旆皓皓, 宛在清虛煙上頭。
胡纘宗《迎神曲》: 天生羲圣,廣大變通。 立極垂易,列圣攸宗。 天子致祀,儀文式崇。 神之鑒之,昭格雍雍。

迎神鼓樂(卦臺山民祭)

鼓樂齊鳴(秦州公祭)
 載歌載舞(秦州公祭)
4、獻供 據劉雁翔《伏羲廟志》記載,明代秦州伏羲廟祭祀規格沿襲金元兩代卦臺山伏羲廟規格,以太牢祭祀,即用牛、羊、豬三牲。祭祀時陳設的祭器有登、刑、籩豆、簋、簋、俎、爵、尊等,分別盛肉類、羹、瓜果、菜肴、黍、稷、稻、粱、酒等祭品,另設玉帛等物。現存獻供樂章為胡纘宗所撰,文曰:
|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新 聞 評 論 |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天水在線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天水在線留言板發表的言論,天水在線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