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窟
麥積山石窟的北魏晚期造像,不斷呈現出活潑的形式和生動的表現。各窟內多流行三佛的主題,并配置以菩薩、弟子、比丘、比丘尼和力士或天王等造像。第121窟是很有代表性的洞窟,高2.55、寬2.36、深2.15米,覆斗形頂,正壁和左、右壁各開一龕,龕內各塑一佛。正壁龕內兩側上部還有影塑佛弟子各一排五身,合為十大弟子之數,各高約0.30米。弟子們均著厚重寬大的袈裟,一一作不同相貌和神情,有的在聚精會神地聆聽,有的因突然了悟而欣喜,有的則似乎正在慷慨激昂地爭辯。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正壁兩墻角,左右兩壁里側的脅侍菩薩(高1.25米)與正壁龕外兩側的比丘、比丘尼兩兩貼近,其上身微微前傾而且肘、肩和頭部完全靠攏在一起。他們仿佛在佛陀說法的循循誘導之下互相發出會心的微笑,又仿佛是人間的一對親密的朋友在竊竊私語。此窟前壁兩佛通常塑造二力士的位置上,左佛為袒胸持杵的力士,右側為披甲的天王。第121和101窟不開龕,均為方形平頂窟,不開龕。第122窟在側菩薩略向前俯,比丘肩部和整個上身向菩薩方向扭轉靠近,與第121窟屬同一匠心。左側脅侍的位置已經擾亂,原在正壁左側的比丘尼,現置于左壁里側,基右腿抬起作舞蹈狀、更覺意趣盎然。第101窟菩薩與僧尼的距離稍遠,但動態上仍有互相依傍的傾向。窟內左壁立像為交腳菩薩,即三世佛的過去世彌勒的形象。
第62窟
此窟位于西崖中部,平面方形,四角的攢尖頂,是麥積山現存北周洞窟中造像保存最好且未經后代重修的一個洞窟。正、左、右壁各開一圓券龕,龕內塑坐佛一身,龕外兩側脅侍菩薩各一身。前壁塑二弟子,窟外壁左側塑一力士(右側力士已失),全窟共保存塑像計十二身,正壁佛高0.92米,頭微俯,雙目低垂,結跏趺坐,作說法狀。龕外左側菩薩高1.15米,右側菩薩高1.12米,均戴三珠寶冠,頭發攏得很高,頂上再束小髻。左、或右壁龕內坐佛皆作禪定,分別高0.89、0.90米,左壁左、右脅侍分別高1.12、1.11米。右壁左、右脅侍分別高1.12、1.06米。前壁門左、右弟子分別高0.94、0.92米。三對脅侍菩薩的寶冠和發髻形式各有不同。六身菩薩都具有統一的整體造型和靈活多變的細節塑造,其肌肉豐滿、身段修長,既有北朝秀骨清像的余韻,又開隋唐豐滿圓潤之新風。
第35窟
此窟較小,位于東崖第336窟左側,亦為方形四角攢尖頂窟,原系北周開窟,現存正壁龕內坐佛,面形圓而短,頭頂作螺紋肉髻,坐下蓮臺及蓮花定珠背靠裝飾,種種皆屬密宗造像風格。麥積山石窟經北宋修繕之后,南宋建炎、紹興年間,秦州為金人所有,麥積山雖然地處宋軍所轄地界,但經常被于戰禍,加之山寺田產多受占奪,寺僧大部逃散外方,幾再次瀕于荒蕪,直到明代,修茸之一舉方又興起。現存數處后修造像,頗似元代風格,或可說明在麥積山石窟,元代近百年中亦并非毫無建樹。此窟內已全部熏黑,壁畫無存,造像僅此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