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古巷系列之二
三星巷 尋找明清古建筑院落

蕭氏院落
清明后的一個早晨,春日的暖陽灑滿了古老而滄桑的三星巷,整個巷道顯得春意盎然。當人們穿梭在巷道里時,有誰會想到這里曾經是明清建筑的集大成者,這些明清建筑群落,曾為昔日的古秦州抒寫著亮麗的詩篇。如今,尚存的部分古建民居,猶如佝僂的老人,雖然經歷了風雪的侵蝕,但仍彰顯著古樸、典雅、莊重的魅力,給和諧的秦州譜寫著人文的厚重。
三星巷的來歷
位于秦州區西關的三星巷,南臨解放路西北段,南與務農巷隔街相望,北端與葛家崖相依,西隔新民巷與飛將巷。三星巷原名石頭巷,據說,在宋代,秦州城的石頭都集中在葛家崖,隨后,這里的巷道用小石頭鋪就而成,有些人家的院落用石頭砌筑,看起來像一座座石堡,久而久之,人們習慣把這條用石頭鋪就的巷道,叫做石頭巷。
到了民國31年,實業家榮毅仁先生在秦州城西關的石頭巷建起榮氏面粉廠,據說,面粉廠租賃石頭巷9號院為其辦事機構所在地,為了紀念榮氏面粉廠給秦州人們帶來的福音,解放后,人們便叫石頭巷為“三新巷”(紀念榮氏3大企業的老字號:茂新、福新、申新),后來,人們把“三新巷”的“新”誤寫為“星”,于是有了今天的“三星巷”。
明清趙氏宗祠
天水趙氏宗祠,也叫“天水堂”。
明清趙氏宗祠一進三院三大殿,前有3間牌坊,其后有5間前后有副階的二層兩坡水懸山頂樓房;中間為宗祠正門通道,兩側為“勤慎堂”的錢莊與當鋪,再西為該堂的兩坡水硬山頂5間酒坊,其東為兩坡水的3間藥鋪,再西有一排臨街鋪面,后有貯糧、釀酒和西站房等三套院落;其東在藥店后有倉庫院和東站房院。據天水文博研究員李振翼先生講,這些建筑,都是趙氏家族的商業性質的制造、經營設施。它在祠堂東南西三面形成拱衛之勢,成為了明清至民國時期以天水西關為中心的商業區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一地域分布自然圍繞其家族廟堂這片神圣威嚴的祖先圣地。
在“天水堂”東入巷至東北另有3套院落是趙氏家族住宅院落,其一為清末武進士趙子陪等家族的宅第,拱衛于宗祠的東北;西北部另有明代趙震家族與清末武魁趙文子家族宅第結成一體的建筑群落,蔚為大觀。
我們在三星巷向北,看到有一自東向西一進三院的院落,也就是三星巷9號院。據說,這是清末武進士趙子陪家的大院。在巷西有3間兩坡水倒庭,南北各一間耳房與北邊另半間呈鎖子廳狀,其間北邊有屋宇式門道。三星巷11號院,為清末張進士家院落,其院一進兩院,全院面東。三星巷9號和11號院落,大致同一風格的建筑。
蕭氏教育世家
我們隨著巷道的延伸,不知不覺已走到葛家崖前的大槐樹下,這株已有700余年的中國槐,沐浴著初春的一縷縷陽光,開始零星的萌發著綠芽,仍然見證著三星巷的興衰。
當我遐思在幽深而又古樸的巷道時,李振翼先生說,他要帶我到一個保護較完整的清代建筑蕭氏院落去看看。好不容易敲開了三星巷41號院,給我們開門的是一位老人,老人姓蕭,這便是主人了。這位73歲的老人,一直在西安工作,退休后,回故居養病。
提起名噪隴上的蕭氏教育世家,秦州城家喻戶曉。第一代為太祖蕭立本,其祖籍安徽鳳陽人氏,少年時來秦州城住下,送兩個兒子到私塾攻讀圣賢之書。后有蕭汝玉、蕭祖蔭、蕭祖蕃、蕭祖貽、蕭慶馀、蕭毓萼、蕭毓皋等等。
據李振翼先生介紹,蕭家從教者達二十余人之多,傳承三代以上,近百年來,在全省教育界聲名遠播,遂成教育世家,并多有建樹,其業績甚為文化教育界人士所敬仰與傳播,影響深遠達數十年之久,至今為人津津樂道。
走進三星巷,我們依稀體味到明清建筑文化的豐厚底蘊。在這里明清古建院落最多,也是如今保護較完整的古民居。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秦州是首屈一指的。 (胡碧波)

董家大院小二樓